聆听非遗韵腔,传承非遗文化

作者:郭文慧

为了感悟非遗魅力,了解非遗内涵,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发散更大的魅力。笔者于1月10日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荆家镇东孙村李树海先生进行了交流,了解李树海先生与非遗的故事,感受非遗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国家重视的方面,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这次采访的对象是原桓台县纪委监委对荆家镇东孙村党总支原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树海先生。由于疫情的原因,笔者用微信和电话的方式联系到了李树海先生,李树海先生也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李树海先生是四色韭黄种植技艺的非遗申请人和传承人,李树海先生今年已经有56岁了,在2010年就已自行申报了四色韭黄种植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早在2007年李树海先生就已经带领东孙村种植韭黄的村民们成立了桓台县东孙绿海四色韭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推广四色韭黄种植技艺。李先生是市级的非遗传承人,至今也依旧专业从事着非遗相关职业,一边务农一边潜心关于“四色韭黄种植技艺”非遗项目的发展。

图为四色韭黄基地

四色韭黄种植技艺这个项目与李先生的职业有很亲密的联系,李先生是一位农民,李先生生于农村,与土地一起长大,成人之后也一直从事务农,与土地,种植打交道。李先生告诉我,2008年,四色韭黄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之后,李先生又给我讲述了四色韭黄种植技艺的传承故事。

从李先生口中了解到,四色韭黄的种植技艺已经有近二百年的传承历史了。它是清同治年间东孙村孙景礼、孙景谊兄弟所发明创造的。两兄弟在秋天将收割的芦苇和树上的落叶堆积在韭菜地上,春节前搬动苇子时,韭菜发出鲜黄的嫩芽,香气扑鼻,二人得到启发,在第二年初冬,在韭菜地上以芦苇作挡风障,用苇毛盖韭菜,实施昼掀夜盖,扒土晒根的措施,至春节前,韭菜长成数寸,集市销售颇丰,后来亦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四色韭黄在品种和产量上有所改变,但仍使用传统原生态模式。

图为往年冬天农民收割,分拣韭黄的现场

在采访结束后,笔者又从网络上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故事。《新修桓台县志》上曾记载:“县内荆家镇东孙村孙景礼与孙景谊,以农圃种植蔬菜甚著成效,冬月鲜韭为桓邑著名土产,栽培法即兄弟所首创,邻里仿效之,获利,现已扩至数千户。饮水思源,景礼殆其鼻祖。”四色韭黄种植技艺在春韭中种植技艺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技术。

老先生对四色韭黄种植技艺的现状保持着非常乐观的态度,老先生告诉我们现在在相关技艺间的同行交流非常乐观,外界对非遗的态度也非常积极,老先生对于四色韭黄的的非遗项目总体保持着非常乐观的态度。并且告诉我们在2007年成立了东孙绿海四色韭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过去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解除了四色韭黄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四色韭黄生产的快速发展,并且合作社也会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继续做好“做强品牌,做精基地,做大市场,做活流转”的文章,建成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向笔者表达了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的同时,李先生同样表达了自己对该非遗项目未来的期待。李先生告诉我们,这个项目目前还没有获得过什么补助,希望政府可以多多关注,支持四色韭黄种植技艺这个非遗项目,让种植四色韭黄的农民获得鼓励,也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到四色韭黄。

四色韭黄种植技艺对东孙村的农民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希望本项非遗项目可以得到更多关注,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希望四色韭黄的种植技艺可以继续改进,让四色韭黄的种植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