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赫哲艺术,体味渔猎文化
作者:张潘
赫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总人数不超过一万,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今50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几乎没有人会说赫哲语,许多赫哲族的文化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深入了解赫哲族渔猎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赫哲族文化,我在1月25日来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习所——鱼皮画部落,拜访赫哲族鱼皮画工艺非遗传人——刘志宏女士。
走进鱼皮画部落,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鱼皮画作品——十二生肖图。这些鱼皮画惟妙惟肖,生动活泼,是赫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刘志宏女士是鱼皮画技艺市级非遗传人,从事鱼皮画制作已有17年之久。连续6年参加黑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曾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和银奖。为了更好的了解赫哲文化,此次拜访刘志宏女士,主要通过赫哲族人利用鱼皮和树皮制作的工艺品,从艺术的角度探寻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特殊的文化。
明渔业习俗,品赫哲风采
得知我的来意,刘志宏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刘志宏女士说,赫哲族人多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沿岸地区,是一个渔猎民族,并且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传统的赫哲族人会在春、秋、冬三个季节进行捕鱼活动。
在夏季渔闲期间,渔民们会修理捕鱼工具,为捕鱼季节的到来作好准备。在每年开江之际,赫哲族人都会举行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开江节。赫哲族人信仰萨满教,身着萨满服饰的群众会跳起赫哲族独特的萨满舞,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祈福仪式后,赫哲族渔民陆续下江,撒下开江捕鱼第一网。但是近几年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这些活动都暂时停止了。当天气逐渐转凉时就是秋季鱼汛期,是捕获大马哈鱼(鲑)的好季节。此时的大马哈鱼会返回乌苏里江(黑龙江饶河县在乌苏里江沿岸)产卵。等到封江以后冬季捕鱼就开始了,捕鱼主要采用的是在江面上打出孔洞再将渔网投入江中等方法进行。
不难感受到,一条鱼,从鱼肉、鱼皮到鱼骨,都被赫哲族人利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鱼肉,可制作美味佳肴,例如赫哲族最有名的美食“刹生鱼”;鱼皮,可用来制作鱼皮画,缝制出鱼皮衣,制作鱼皮鞋;鱼骨,经过特殊加工后,可用来制作工艺品。一年四季,传统的赫哲族人都会围绕着“鱼”安排生产生活,渔业文化早已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赫哲族人。
图为刘志宏女士为队员讲述作品的制作过程,此作品耗时1年
赏树皮工艺,感地域气息
在欣赏鱼皮画部落中展示的作品时,我惊奇地发现了几幅用树皮制作的工艺品,只是不知这些作品与赫哲文化有什么关联。刘志宏女士耐心解答了这个问题。过去赫哲人还会就地取材,从广袤的森林中获取生活所需品。赫哲族人会选取树皮来建造房屋。她制作的树皮工艺品以枫桦树皮和白桦树皮为主要原材料。
枫桦树的树皮再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脱落,每年到特定季节,她都会和丈夫去采快要脱落的枫桦树树皮。因为枫桦树树皮会自然脱落,采用这种树皮可以说对树几乎没有破坏。但是白桦树树皮的取用会对树造成伤害,随着近些年国家对森林保护力度的加强,这种工艺品的制作已经减少了。值得注意的是,制作桦树皮工艺品对制作人的力量要求比较高。因为白桦树皮的层数较多,要将它撕为一层,需要耗费很多力气,所以对制作人的力量有较高要求。
图为用枫桦树树皮制作的粘贴画
排除万难,走向未来
能够在刘志宏女士的讲解中感受到她对赫哲文化深深的自豪感,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赫哲族的文化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我认为,赫哲族文化发展的瓶颈在于人们对赫哲族的了解少。赫哲族是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的“三乡两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需要将赫哲文化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反映时代生活,让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赫哲文化的传承发展,才能让这独特的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