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大煎饼的传说

作者:李常平

煎饼这一传统美食,发源于鲁南,流行于鲁南、苏北地区。千百年来以其香脆味美和易于保存深受苏鲁人民的喜爱,成为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的主食。据当地传说它的发明人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传说有一次诸葛亮在鲁南茅茨河以东一带打仗,一天中午,火头军刚要做好饭,突然敌军飞奔而至,刚放下武器准备就餐的将士们仓惶应战,被敌军一阵砍杀,不敌败北!一直退到茅茨河西岸敌军才停止攻击,慢慢退去。因事发突然,饭锅尚在火上,撤退时来不及带走而致锅灶尽失,无法造饭。诸葛亮看着饥肠辘辘的将士们灵机一动,随即命令士兵们把指挥作战用的大铜锣,即鸣金收兵的那个金,用沙石磨一磨,清洗干净,架于火上,把面粉掺水和成面糊摊于铜锣上,做成面食供将士们食用。诸葛亮查看军士们的使用情况,发现士兵们把一坨坨面糊放在‘金’上,很长时间也熥不熟,糊的糊生的生,黏糊糊的很难下咽,心中着急。忽然他看见张飞把马拴在不远的槐树下正在气呼呼的擦拭自己的宝剑,突发灵感,就让士兵用佩剑把面糊薄薄地均匀摊在‘金’上,很快面糊就熟了,并且还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味,解决了士兵们吃饭的问题。当地围观百姓受其启发用生铁铸成铜锣状的鏊子,把竹擗刮成宝剑的形状,学着把面糊烙成煎饼食用,感觉香脆无比且易储存,之后煎饼这一特殊食品就在鲁南地区流传开来。因为诸葛亮用铜锣做煎饼这一天是农历的四月初四,所以至今枣庄市的泥沟地区还保留着“四月四磨鏊子”这一传统习俗,每到农历四月初四这天,人们焚香鸣炮,把鏊子搬到天井内,用一种细沙磨石蘸清水磨去鏊子上的锈迹污垢,准备着麦收后烙煎饼使用以感念诸葛亮给鲁南人民发明煎饼这种美食的无量功德。而当年张飞拴马的那棵槐树就是在泥沟镇大北洛村位于茅茨河西岸的古槐树,当地人民亲切的称之为张飞拴马槐,直到解放后因修路碍事才被村民砍伐。

煎饼这一特殊食品原先也只是在鲁南地区流行,后来才逐渐流传到周边区域。《金瓶梅》作者曾在书中使用了“滑塌子”这个只有鲁南地区才有的方言,证明了金瓶梅的作者曾在鲁南地区生活过。所谓“滑塌子”就是每次烙煎饼,因为鏊子刚烧,冷热不匀,且上次使用以后为了防锈涂上了较多的油,鏊子比较滑,所以第一、二个煎饼很难成型,厚薄不匀、花花搭搭就叫滑塌子。

过去儿媳妇普遍都受虐待,推磨磨糊子烙煎饼这些活都是儿媳妇干,前两个的滑塌子也是儿媳妇吃,当然很难吃。有一对小夫妻非常恩爱,每次烙煎饼时都是帮助妻子推磨,烙出的滑塌子也是替妻子吃,聪明伶俐的妻子很受感动和心疼,就在滑塌子上放一点青菜和盐改改口味,丈夫吃后感觉味道不错,赞不绝口!后来这位妻子就在好的煎饼上放上油盐蔬菜鸡蛋等给一家人吃,邻家妇女也前来学习,纷纷仿效,逐渐发展成为了百吃不厌的美味菜煎饼,并在鲁南及周边地区广泛地流传开来。

注:鲁南大煎饼制作技艺,2014年已由本文作者申报为枣庄市第五批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