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皮影意趣 悟匠心传承

作者:沈晴熙

泰山皮影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古籍《韬梼杌闲评》中就有关于其记载,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民间就有“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戏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的谚语。泰山皮影传承至今,离不开其特殊的制作技艺与独特的文化魅力。

独具绝技,泰山皮影名冠四方

中国皮影的表演方式繁多,但一般都需要多人进行合作演出,皮影界流传的“七紧、八松、九消停”,即表演一台皮影戏,八人最为合适——这是各地皮影公认的“业内标准”;而泰山皮影作为其中一朵奇葩,表演方式最为独特,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必要时甚至可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所谓“十不闲”指在皮影戏表演时,“脑中想着词,口中唱着曲,手里舞着人,脚下踩着槌”,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厚的表演功底。

图为泰山皮影传承人讲述泰山皮影发展历程

方尺之地,栩栩影趣引人入胜

追溯泰山皮影的历史,最著名的一段当属汉武帝与李夫人的爱情故事。相传李夫人过世后,汉武帝不思朝政,终日郁郁寡欢。一位方术之士为振其精神,设一影幕,作影戏,使汉武帝见到思念多时的李夫人的身形,栩栩如生……这便是皮影最早的起源。泰山皮影因以武戏为主,雕刻简练明快,配色鲜亮,选材结实耐用。在非遗传承人闫冬梅女士的带领下,我们现场观看了《石敢当大战恶狼精》《新武松打虎》等皮影戏目。影幕边设有一小屏,上面赫然映出两位传承人老师在幕后舞动影人与道具,熟练的进行配音配乐,运筹帷幄的画面,着实令人叹服。

图为笔者在幕后尝试操纵皮影

方寸之间,独得匠心精雕细琢

泰山皮影制作并非想象中简单的裁剪、上色几道工序——其功其之久制作,制作之繁复令人惊叹。首先从材料上,泰山皮影对皮料的选择极为严格,为保证影人的透明度与柔韧度,多以驴皮为主,而驴的年龄大小又会影响皮质的柔韧度、透明度,这其中又要费一番功夫……再说设计形象,皮影设计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还要设计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其中,最经典的形象当属范正安先生设计的“泰山石敢当”,可谓栩栩如生。此外,皮影虽只以刻刀为主要工具,但刻皮影对专注度要求极高,稍不留神,刻缺刻错一处,则需换皮料重新开始。上色最需耐心与技术的支撑,泰山皮影以红、黄、蓝、绿、黑五色为基础,上色需一气呵成,若停笔时间过短,上色不均匀,影响整体美观与平整程度;若停笔时间过长,皮料被渗透变形发生弯曲,前功尽弃。完成以上工作后,还需晾晒三到五天,再防潮处理,后静置阴凉处一天……为一个生动的影人形象,传承人往往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半月之久,精细处透露出的匠心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图为笔者尝试制作皮影形象

玉汝于成,泰山皮影闻名遐迩

自2007,泰山皮影被评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先生作为其唯一传人,推动泰山皮影走遍全国,走出国门。2009年,泰山皮影研究院成立,“一个人一个剧团”的高难度表演形式,震惊全世界。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泰山皮影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范正安先生赴德、法等欧洲国家进行巡回演出,英文版《泰山石敢当》受到国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据传承人闫冬梅女士介绍,至目前,全国已有三十家泰山皮影体验馆,为各地展现独特的“十不闲”绝技,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泰山皮影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不仅是一门手工技艺、民间绝活的再焕生机,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赓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