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传承人手中翻转片刻,琅琊山的亭台楼阁便跃然纸上。”2025年8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乡韵寻根,教兴中华”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临沂琅琊区,通过走访国家级非遗琅琊剪纸传承人、调研民间作坊、查阅地方史料,揭开了这门千年艺术的传承密码,感受非遗在新时代的活力。琅琊剪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琅琊郡志》记载,当时已有“剪彩为幡”的祭祀习俗,是早期先民精神信仰的载体。唐代造纸术普及后,剪纸从“贵族礼仪品”走向民间,宋代出现窗花、灯花等实用品类,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阴刻阳刻结合”的完整技法体系,城内剪纸作坊远销周边府县。

“要剪出《沂蒙山全景图》的层次感,得先对着史料琢磨半个月,每一刀的力度都要练上百遍。”在传承人王师傅的工作室,他向我们展示了这幅代表作——作品用1毫米细线条刻画琅琊山景致,林木错落、亭台分明,印证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技艺精髓。王师傅是琅琊剪纸第七代传人,从艺40余年,他回忆:“明清时靠‘师徒制’传承,师傅手把手教力度把控,现在我也这么带徒弟,光看图纸学不会真功夫。”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体验制作琅琊剪纸

实践中,实践队员发现,琅琊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民俗“活档案”。春节贴“福”字、婚礼贴“鸳鸯双喜”、寿宴贴“松鹤延年”,这些延续至今的习俗,让剪纸成为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纽带。王师傅还展示了近现代作品:民国时期的“抗战救国”剪纸、上世纪50年代的“农耕图”,生动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

如今,琅琊剪纸正焕发新活力。当地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王师傅等传承人每月走进中小学授课,教学生剪卡通形象、节气图案,让青少年感受传统艺术魅力。“之前孩子觉得剪纸老气,现在会主动问‘能不能剪奥特曼’,这就是创新的意义。”王师傅笑着说。同时,剪纸文创产品也悄然兴起,书签、装饰画、笔记本等衍生品,让古老艺术走进现代生活,既增加了艺人收入,也拓宽了传承路径。

“原本以为非遗离我们很远,亲身接触后才发现,它藏在每一刀的温度里,是能触摸的历史。”实践队员感慨道。此次实践不仅梳理了琅琊剪纸的千年脉络,更见证了非遗在传承中创新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非遗+文旅”“非遗+电商”的融合探索,这门千年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通讯员 王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