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冯家驴肉的传说

作者:李常平

冯家驴肉是以当地三至四龄、四百斤左右的黑驴为肉源,经宰杀分割后加多味中药炖煮而成的山东名吃。因其肉质鲜嫩、口感劲道、味道醇香、营养丰富和易于消化等特点,广受人们喜爱,故民间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说,驴肉之味美可见一斑。

1938年日军侵占鲁南,为躲避战乱,冯家多少家当都弃之不顾,唯独带着一罐老汤四处逃难,把这罐老汤视为珍宝。每次煮肉时把罐内的老汤舀上一些,加水和多味香料同煮,待新汤冷却后再用新汤把罐子补满。如此反复,这罐老汤至少也已使用一二百年了。冯家驴肉闻名遐迩的“味香醇厚”便主要归功于冯家的这百年老汤。

驴肉虽绝味,但古人是不吃的,在古人认知中,驴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尽心尽力地帮助人干活,贡献颇多,所以没有人杀驴吃驴,即使是老死的驴,人们也是挖坑埋葬,不会吃掉。

那么食驴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关于驴肉的饮食文化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爱骑着驴云游天下,某一天,他云游到来到一个地方,看到一群面黄肌瘦的农人正在挖野菜,于是顿生怜悯之心,思忖着如何帮他们一把。正在此时,一位老者从后面追了上来,拦住了张果老,说道:“你别走,你的驴吃了我的庄稼,你说怎么办?”

张果老的驴本就不吃不喝,怎会吃庄稼,张果老知道自己被误会了,便就下了驴,心平静气和地解释道:“我的驴从来不吃老百姓的庄稼。”老者不听他的解释,一口咬定了地里的庄稼就是张果老的驴吃的,两个人便开始了争论,这争论愈发激烈,渐渐引来了众人围观。见气氛越来越紧张,张果老心生一计,问老人道:“如果我的驴没吃你的庄稼,该怎么办?”

老人道:“如果你的驴没吃我的庄稼,我再给你一头驴,如果你的驴吃了我的庄稼,你怎么办?”

张果老便说:“如果我的驴吃了你的庄稼,我从此走路倒着走,并把驴肉送给你们煮着吃。”

老人连说“好”,让张果老打开驴的肚子让大家看看,张果老一伸手把驴的肠胃拽了出来,一看居然真的有刚吃下去的庄稼!张果老认赌服输,任由老人把驴肉分送给挖野菜的农人充饥。老人把剩下的驴皮叠好,还给了张果老,一转身却不见了。张果老心里惊疑,把那驴皮一抖,竟然又变成了原来的驴,经此一事,他便就倒骑着毛驴走路了。

另一边分到驴肉的农人们回到家,把驴肉煮熟了一尝,发现香味无比,食用后精神倍增,靠着驴肉度过了那段青黄不接的困苦时日,同时驴的食用价值也被发掘,传遍各地,甚至出现了专门宰驴卖肉的驴肉铺。

但是当时食驴肉仅限于平民百姓,官宦人家和文人雅士认为驴过于愚蠢(俗称“蠢驴”),恐食之而愚笨,还是不吃驴肉的。直到清乾隆帝下江南,龙船行至台儿庄时,船上忽飘来一股诱人的肉香,乾隆帝随即命随从去寻,大臣领命,带回来了一大包熟肉,乾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忙问这是何肉,大臣跪秉:“是台儿庄名吃冯家驴肉。”乾隆帝点头称赞:“如此美食,真乃鲁南一绝也!”

有了皇帝的肯定,“鲁南一绝”就成了冯家驴肉的响亮招牌,生意大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以吃驴肉为荣,并称誉为“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以示驴肉的珍贵。

如今,冯家驴肉已成为台儿庄景区旅游产品之一,并形成产业化驴肉生产链条,其制作出的真空包装驴肉畅销全国各地。获得了“山东名吃”、“枣庄名吃”、“地方名吃”等荣誉称号。冯家驴肉制作技艺先后被冯兴光、冯陆兴申报为枣庄市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