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行感悟:深入非遗,弘扬文化
作者:杨笑澜
今年年初,我来到烟台市芝罘区烟台非遗文化馆,参观烟台市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领略非遗的魅力,学习非遗知识,以期更好弘扬非遗文化。
我缓缓步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习主席的号召:“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展出的烟台市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烟台市的分区地图以及各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看到烟台的国家级名录项目14项,省级名录38项,市级名录129项。我被这些数字震惊到了,我了解到的非遗项目远远没有这么多,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烟台地区文化的多样性。紧接着我进入长廊,长廊的两边展览的是非遗剪纸作品,这也是烟台特有的非遗项目。烟台剪纸作品各式各样,形状各异,都有着复杂的,栩栩如生的花纹,这些作品华丽而不失淳朴,纸中的人物和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好像在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为之惊叹,也为之骄傲。从一个个简单的剪纸图案,逐渐演变为复杂的剪纸艺术,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技艺从无到有的发展,它在跌宕的社会时代中,起起伏伏,最终获得了万人瞩目。
转过弯,我看到了胶东地区的第二大非遗项目,是胶东花饽饽。每一个花饽饽都是由面制成,涂上颜料,变成色彩斑斓,活灵活现,华丽无比的艺术品。我了解到花饽饽如今在烟台的流传仍然很广泛,家家户户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些造型各异的手工艺品展示在眼前,我不禁赞叹人们的创造能力和巧夺天工的手艺,这是人们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再向里去,许许多多的各种市级名录项目的作品摆满了一柜子,包括龙口粉丝制作技艺,烟台抽纱技艺,莱州毛笔制作工艺等等。
一个个作品映入眼帘,不禁想让人去探究每一项非遗背后的故事与发展。在我看来,它们像许多个年过半百的老人,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虽然如今坐在了高堂之上,却无不展现出寂寞和空虚。相比于高高在上,我猜它们更想让更多人所知晓,更想让后人去传承和发展它们背后的精神文明。
我询问了相关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文化馆会定期邀请各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来到文化馆,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非遗技艺,也会让人们亲身体验非遗技艺。从这里,我知道非遗的传承和发扬我看到了国家和政府对于非遗的发扬和传承所做出的努力,我也相信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这些珍贵的文化永远暗淡。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仿佛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坐在炕上剪着窗花,看到了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忙着蒸着香喷喷的花饽饽。在这里的每一幅画都令人惊叹,每一个作品都令人向往,都使人想要去探究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文化遗产的背后,都是集结着世世代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作品的背后,都是每个人对未来的美好祝福。如此美好的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做出创新和继承发扬。 在此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许多的非遗手艺也因为传承人短缺,交通闭塞等问题没有传承下来,听到这里,我倍感遗憾。但是我也看到文化馆里非遗与新科技的创新结合。采访过程中,我知道了博物馆对于非遗宣传所做出的努力,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仍然有很多人还不能够去了解我们的历史遗产,仍然有人不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
在新的科技时代,网络媒体更加发达,青年人已经成为时代的主体,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当代青年更有责任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运用新的科技媒体,做好文化与技术的结合和创新,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