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岱庙 观泰山石刻有感

作者:沈晴熙

泰山石刻是文化的瑰宝,是泰山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石刻碑拓,拓出的是泰山石刻的“形”,石刻雕刻,刻出的是泰山石刻的“魂”。然而若要领略这些非遗文化的真正精髓,还须对泰山石刻本身有所感悟。

图为岱庙一角

本来对于此次岱庙之旅,我只是想满足自己内心的观赏欲望,把泰山石刻再看个遍。心说同样是石刻,甚至坐落地都相距不远。除了内容,在形式和雕刻手法上很难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了,且前去观赏一遍,倒也算不虚此行。
令我最受震撼的,是自正阳门步入的那一个刹那。本就奔着石碑而去,也自然是它们先吸引我的目光。放眼望去,只觉泰山石刻极具观赏性,即使在红墙绿树的岱庙中也丝毫不显突兀。石碑的颜色,在我看来是有生气的,并非阴森森的苍白—时光的沉淀与洗涤,让其染上一层温润的暖色。鳞次栉比的石碑,上书诗词、碑文等,各有各的特色,比照探查间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错落有致的沿小径排开,似静立的谦谦君子,又如巧设的屏风……泰山石刻隔绝出千万层历史的剪影,与园中唐槐汉柏相映成趣,让人内心充满安宁之感。

图为笔者观赏岱庙中道路旁的泰山石刻

不得不说,岱庙的石刻给了我别样的新奇体验。坐落于泰山之上,石刻是从容而恢宏大气的,各有各的辉煌,各有各的“气场”。而于岱庙之中再观泰山石刻,则截然不同:当历史的种种痕迹存放于同一片碑林之中,你不会感到它们互相抢夺“主场”地位的违和感。一尊尊石碑是谦和的君子,不争不显,只将万千玄妙隐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之下。当你用尽心思琢磨着、辨别着劲秀的笔力下书写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时,他便缓缓开口: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那伫立于岱庙西南处的《宣和重修泰岳庙记》。据介绍,这块石碑立于宋宣和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碑文刻于石碑南面,主要记录了宋徽宗自登基始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介绍。因年代久远,石碑表面已斑驳陆离,字迹亦是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然而绕行至石碑背面,北侧赫然刻着“万代瞻仰”四个大字,配上背景中的重檐庑殿、唐槐汉柏,与泰山相望,让我顿有一种被庄严肃穆的威严击中之感。驮碑的赑屃无言,许是背上的那段历史太过厚重的缘故吧。

我沉浸在泰山石刻带给我的新奇观感与震撼之中,不禁联想到当下。科技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的今日,机器打磨、激光雕刻使石雕的批量生产变得轻而易举,又有谁愿意用一锤一凿耗费数月打磨一块石料呢?殊不知,匠人们所执着的,是对时间的打磨,更是与书法艺术、与历史进行一场心灵间的对话。
岱庙算不上太大,石刻的数目自然也有限。然而,若是真将它们细细品读研究,却要耗不小的一番功夫。在繁忙的当下,又有多少人能认真赏玩一处古迹呢?于我而言,这不是对时间的浪费,而像在生命的激流中激起的一片小小涟漪:我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泰山石刻的了解,同样也修养了心性,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增长了见闻——有自己的所思所悟,而不是“快餐式”的获取网络知识,这显然是对自身能力一个很好的锻炼。

我意犹未尽般的在园中逛了大半日,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自侧门而出,又见城市中的车水马龙,只觉偷得浮生半日闲,仿佛做了场很美的梦。这次实践活动更像是一次心灵上的修行,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令我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成长。泰山石刻,确有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