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手工制作,非遗糕点飘香 ——记得膳斋清真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猛

作者:李文清

得膳斋,是泰城一家的传统糕点铺子,也是我省仅有的两家非遗糕点铺子之一。得膳斋糕点在造型和手法上始终保有中国传统元素,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蕴藏了祝福的深意与情感。一口吃下的有满足,更有幸福。为了进一步了解得膳斋清真糕点,我前往得膳斋非遗糕点制作车间,并采访了传承人刘猛先生,与他交流了许多问题关于“得膳斋”的故事和发展历史等,这让我对得膳斋清真糕点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从中获益匪浅。

图为得膳斋月饼展。

百年传统,坚持古法制作

从刘猛先生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得膳斋清真糕点制作技艺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由第一代传承人刘传景从江苏、安徽等地学艺后传入泰安。起初在泰安老县衙附近开立“得膳点心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至民国时期,制作技艺已日臻成熟完美,所制点心口感正宗,深得泰城人民的喜爱。

图为泰山素饼的制作过程。

至今得膳斋糕点已有几百年的传承,但是他的口味却不曾发生改变,正宗醇香,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刘猛先生一直以来都坚持古法纯手工制作,所选的材料都是最优质的。精益求精的选材,数十年如一日的纯手工古法制作,才有了今日得膳斋糕点的声名远播。

因为我一直好奇蜜三刀的制作方法,就请刘猛先生为我讲解了清真蜜三刀具体的制作过程。在刘猛先生的讲述中,我仿佛来到了制作现场,手法的复杂和原料的醇香都令人神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要求是,胚面用料必须选用手工熬制并发酵的老麦芽糖,用泰山脚下的汶阳田小麦粉,要想保证松软的口感,不能用机械和面,只能用纯手工。一道蜜三刀看出的是得膳斋糕点对技艺、原料的坚守,对古法制作和口味的不懈追求。一块清真蜜三刀惊艳了时光,它是传承百年的瑰宝,是舌尖味蕾上舞动的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严谨、不懈追求。

图为得膳斋清真蜜三刀。

坚持创新改良,绿色健康

第五代传人刘猛先生在继承正宗祖传技艺的同时,先后到北京、天津等地拜访名师名店,并将各地特色融会贯通,改善了得膳斋产品的口味、制作手法,增强了产品外形的美观。他将传统桃酥的粗糙大块改为精致小块,同时降低了糕点甜度、提高香度,使得老少咸宜。在制作糕点手法上,刘猛先生主张使用小包酥,这比大包酥更为精致。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创新改良中得膳斋传统糕点,不再仅仅仅作为一种美食,它更是倾注了匠人丰富的情感,蕴藏了祝福的深意与情感。一口吃下的不仅有满足,更有幸福。

得膳斋糕点选料讲究,始终把“绿色健康、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因此并不使用现代的食品添加剂,而且得膳斋糕点制作的原料大多数来自泰安本地,泰安是一座宝地,不但钟灵毓秀,而且小麦、板栗、蜂蜜等农作物也全国闻名,因绿色健康广为流传。

图为采访刘猛先生。

随着与刘猛先生的交流,我逐渐明白为什么得膳斋糕点能够百年不衰,因为它对原料、技艺、健康安全的追求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原因。

扎根泰安文化,放眼千秋万代

刘猛先生在讲解时也不断说道得膳斋糕点中的泰山文化,像是泰山素饼上印的“福寿禄囍”,就是泰山文化的一个剪影,得膳斋糕点早在多年以前就被列为《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名吃》,足以见得它在泰山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泰山文化在得膳斋糕点上的烙印。

图为得膳斋福禄寿喜素饼。

当我问道“您在学习糕点制作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呢?您又是如何克服的?”时,刘猛先生的回答至今令我动容,困难在他看来,就是手艺提升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只有长期的磨炼,才能一点一点积攒出手艺。更难得的是他面对困难时,所说的热爱情怀和信念,“我一开始就笃定,我们所传承下来的东西,一定比市场上大多流水线制作的产品有特色得多,所谓的特色,不仅是情怀,那是实实在在的口味与文化的完美融合。”刘猛先生对手艺、文化的信念是我们当代最宝贵的东西。

刘猛先生在非遗技艺、制作方面所做的努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得膳斋糕点放眼千秋万代的决心,当然要想流传千古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刘猛先生作为传承人非常欣慰于国家对非遗保护政策的与日俱增,国家的态度,坚定了非遗传承人对传承中国非遗文化的信心。

当问到“对于非遗的发展,您对新一代青年有哪些寄语?”时,刘猛先生简单几句话里就透露出极高的境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力量,他们是非遗发展的朝气和希望。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国家的强大,绝不只是经济和军事,更要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做的虽然只是传承一项小技艺,但聚沙成塔,中国的非遗文化要遍地开花,才会充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短短半天的采访,我们看到的是刘猛先生对技艺的不懈追求,我们看到的是他对文化的自信与坚守,愿我们新一代的青年都如刘猛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信仰我们的文化,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