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画,最是中国风 ——记掐丝珐琅画非代表性传承人王烨先生

作者:李文清

为深入了解景泰蓝掐丝珐琅画,于是我在线上采访了一位技术精湛的掐丝珐琅画制作匠人——王烨,并在家中亲手体验了掐丝珐琅画的制作。深入了解掐丝珐琅画的历史,并体验了整个的制作过程后,我切身领悟到中国的非遗文化之美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了解发展历史 感受现代烙印

在与王烨先生交流中,我得知:景泰蓝的全称叫“铜胎掐丝珐琅”,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得名——景泰蓝,随着技艺的精进、材料的丰富,演变出多种制作方法与工艺,因此“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应运而生,其在我国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烨先生还向我简单介绍了掐丝珐琅画的制作工艺,其传承了传统景泰蓝工艺品中的嵌丝、点蓝技术。但是不同的是,景泰蓝的媒介是金银铜等,掐丝珐琅画则是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形,用釉料、彩砂等原料点染着色,最后将画面做抛光处理,使成品画面呈现水晶般透明质感。

在准备采访的过程中,我搜集了很多掐丝珐琅画的成品来欣赏观摩,王烨先生也选了几幅独具特色的作品与我分享,因为“掐丝珐琅画”具有灵活又自由的特性,使得它的题材既包含唐卡、壁画等传统元素,又涵盖动漫卡通人物等现代元素,艺术跨度上下五千年包罗万物,同时它的媒介也再次产生了巨变,从一层薄薄木板上的“掐丝仙鹤”,到附在手机壳上的一只“掐丝珐琅醒狮”,戴在姑娘胸前一枚的“掐丝珐琅胸针”。

“掐丝珐琅画”因无数各地非代表性传承人举办的体验活动,而频繁地出现在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现代的烙印之所以能够深深留在掐丝珐琅画上,是因为王烨先生等众多非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传承,他们传承的是技艺,更是中国人对美的无限向往。

欣赏掐丝珐琅画

采访制作匠人 深思面临问题

因疫情影响无法跨市实践,非遗筑梦实践队队员选择线上采访一位从业多年技术精湛的掐丝珐琅画制作匠人。该匠人现经营一家掐丝珐琅画体验店,也经常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得,在与王烨先生的交流工程中,实践队员得知王烨先生从事掐丝珐琅画制作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因为掐丝珐琅画虽然作为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有着众多的传承人,但是早在七八年前并不被大众所了解,为了扩大掐丝珐琅画的影响力,王烨先生选择低价出售大量掐丝珐琅画制作的材料包,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体验到掐丝珐琅画的魅力,后来王烨先生创办了一家掐丝珐琅画体验馆,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去体验制作,爱做手工的大学生,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各个年龄的人都去体验,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掐丝珐琅画的覆盖面,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心间,不经意间长出幼芽,或许就是掐丝珐琅画的一片天。

采访王烨先生

但是随着话题深入我也注意到王烨先生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当地政府对于体验馆并没有大力宣传,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这是现阶段非代表性传承人所遇到的问题,代表性传承人很容易去宣传弘扬自己所传承的技艺,同时也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将这份热爱带给每一个心生向往的人,非代表性传承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并学习这项技艺,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也在想如何能为非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之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许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但是我相信,这份热爱会支持着每一个匠人走下去,因为他所肩负的是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没有人会轻言放弃,哪怕道阻且长。

访谈记录整理电子版文稿

一幅富丽堂皇景泰蓝,惊艳了时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掐丝珐琅画里古意生香。一道金丝是一线牵绊;一抹颜料是一份寄托。数百年前,工匠们笔墨铺展,掐丝勾勒,点蓝烘烧,谱写了一首铜与火之歌;数百年后,现代人潜心钻研,创意涌现,金丝彩砂,再续传统艺术的美与浪漫,谱写掐丝与点蓝的诗篇。从景泰蓝重器到掐丝珐琅画,是创新,更是传承。

现在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工艺已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但是经过一天的学习采访,我对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意识到帮助与王烨先生一样的众多非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要性和紧急性。我认为,当今时代不仅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传承弘扬下去,还要帮助其众多的传承人,使得众传承人百花齐放,一起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弘扬,使非物质文化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体验掐丝珐琅画制作拓图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