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技艺 坚守传统阵地 ——记徐家庄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王连阳
作者:李文清
一笔一画,一刻一雕,一刷一印......一首陈柯宇演唱的《年画》带我们走进中国人传承年画文化的世界,每年过春节,人们都会张贴年画,寄托对新一年的祝福与期待。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徐家庄村,徐家庄木板年画非遗技艺传承人王连阳先生,每年春节前,都会用最传统的技艺制作木板年画,这一干就是四十余年。这些年里所遇到的风风雨雨不但没有消磨他对非遗技艺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于传承年画技艺的决心。
图为采访王连阳先生
文脉绵绵,薪火相传
非遗文化的脉络好似烙印在这个村镇,徐家庄木版年画已经传承了近200年,至今王连阳先生家中仍留用着约有200年历史的大财神雕版。近两百年的历史足以看出徐家庄木版年画技艺的文脉绵绵,战火的纷飞、贫苦的岁月都没有阻止这项技艺的传承。
王连阳先生是徐家庄木版年画的第六代传承人,自7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木版年画制作。王先生今年已57岁,制作版画已有四十余年的时间了,这期间他从未放下过这门手艺,并将这门技艺完整地传承给他的儿子小王先生。但是在与王先生的交流中,我们也得知近年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越来越少,木版年画也因印制起来费时费力、收入不高而后继乏人,王连阳先生说,“以前村里大部分人家都会制作木版年画,但是现在仅剩下四五家,并且坚持传统工艺制作的也只剩下我们这一家了。”传统技艺一天印不到一千张年画,但是机器一天印刷一万张不成问题,巨大的生产力差异、成本差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木版年画后继乏人的困境。
徐家庄木版年画文脉绵绵、薪火相传的背后,也不乏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冲击。我们感慨于王连阳先生对木版年画的热爱与坚持,但是也非常心痛于木版年画身陷后继乏人的困境,科技的进步不是为了带走先人的智慧。或许是我们走得太快而遗忘了一些文化,但是王连阳先生坚守的背影,让我们明白有人在等我们接过非遗文化的交接棒,继续向前。
制作不易,与时俱进
根据王连阳先生的介绍,我得知制作一幅木版年画,至少需要经过起稿、刻板、拓印、配色等12道工序。就刻板而言,一幅较为简单年画的背后都有三四个版,有复杂的甚至多达十几个版。仅木板雕刻就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印刷过程也要反反复复地进行很多遍,才能使得年画的轮廓清晰完整地拓印在纸上。但这只是制作的冰山一角,随后要为年画上色,一幅年画为了保证色彩的鲜亮与层次,至少要上5遍颜色,而且冬天温度低,颜料会有结块的现象,上色前还要把颜料隔着热水温上,慢慢等待颜料化开。制作过程繁琐,环环相扣,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透过一幅制作完成的“文武财神像”年画,我看到了王连阳先生绘制时的专心致志和一丝不苟,我看到了王连阳先生对年画的热爱和坚守。
图为王先生在制作年画
王先生每年也会根据时事热点制作新题材的年画,使年画的内容不断与时俱进,打破年画的时间限制,不断为年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看着墙壁上悬挂的“泰山挑山工”年画和“碧霞元君”年画,我心中的对王先生的敬意更上一层楼,他不仅在传承年画制作技艺,他还在传承泰山文化,创作的年画题材都紧紧围绕着泰安当地的艺术宝库——泰山,他用年画记录着泰安,一幅幅与时俱进的年画里倾注的是王连阳先生对这片土地的爱,对当地文化、非遗技艺的爱。
展示教学,坚守传承
为了打破后继乏人的僵局,将木板年画发扬光大,在每年岱庙的庙会上,王先生也会顶着寒意现场制作年画,向前来逛庙会的泰安人民,展示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同时王连阳先生也在创新年画形式,将年画装裱,使之年画成为可以收藏的艺术品,这些举动都为年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装裱的年画作品
最令人心生敬意的是王先生每年都会前往泰安的各大小学中学大学,为孩子们送去材料,进行授课宣讲,王连阳先生执意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传承的种子,这是未来中华文化传承的星星之火,但我们相信它终将燎原,中华文化会在每一位传承人的坚守中发扬光大。
当问到王先生对非遗传承的展望时,他说道,“非遗,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希望新一代的青年都能重视咱们国家的非遗文化,老祖宗留下的都是宝贝”,王先生的话很质朴,但是却说得很真挚,非遗文化要想永葆青春活力就要在一代一代青年中传承、弘扬,“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吾辈的大任是唤醒沉睡的东方雄狮,但是也请每一位青年人在奋斗时多多关注非遗文化,使得国风也成为一种潮流。一段年画人物贺冬奥的宣传片,让我们看到了强强联合碰撞出的火花,很希望会有更多的跨界联动给予非遗文化视口展示自己,使得原本古老的文化鲜活起来,不断散发自己的魅力,给予人们无限的艺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