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政策、建机制、树品牌!北京非遗保护工作这样干

2月13日上午10:00,2022北京新闻中心召开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斌介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

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丰厚的历史传统积淀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昆曲、太极拳等1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还有景泰蓝制作技艺等1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曲剧等30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此外,全市共有9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2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政府主导健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长效机制

依法保护是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2019年以来,我们先后出台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北京市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不断夯实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法律基础,完善非遗名录等制度建设。2021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中央单位在内的52个非遗项目首次入选,比如国家博物馆的甲骨传拓、故宫博物院的传统木器制作与修复技艺等。同时,北京的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等18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数量名列全国前茅。

我们积极建立和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等制度建设,持续向全市非遗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保障传承人的基本传习活动,加强名家师承、青年传承、娃娃继承的传承机制建设,探索代表性传承人团体的认定制度,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完善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同时,积极实施非遗的分类保护,建立北京市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育北京传统工艺品牌。

社会参与提升非遗保护和传承水平

为提升我市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水平,我们积极鼓励社会参与:

发挥首都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委托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帮助培训全国和京津冀非遗传承人1140人;

推动非遗保护与旅游双向赋能,组织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共同设计“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并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支持老字号培育非遗“北京礼物”品牌,鼓励北京珐琅厂、老舍茶馆等企业建设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联合中国银行、中央美院设计推出全国首套北京非遗主题系列银行卡,其中由京剧砌末虎头盾为原型的银行卡,在虎年受到年轻人热烈追捧,充分展示了社会参与的能量和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

人民共享提升非遗的传播和普及力度

人民的非遗,由人民共享。为推动全社会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我们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鼓励和支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等活动;

广泛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如举办大运河沿线8省市“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京津冀非遗联展”、“北京非遗 致敬百年”北京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宣传展示活动;

在疫情期间适时利用非遗来丰富群众居家生活。如推出《抗击疫情 北京非遗公开课》24期视频专题,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推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线畅游北京 在家乐享非遗”多语种海外传播活动,在京东、抖音等平台连续举办“京城非遗老字号购物节”,让群众在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抓住冬奥会契机推广北京非遗体验。我们在《旅游》杂志推出冬奥会和长城主题的非遗旅游线路,为市民提供畅享冬奥和冬季休闲游的应季选项。

今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以定政策、建机制、树品牌为重点,提高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水平,用情用力讲好北京非遗故事,守护北京传统文化的根脉,推动北京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