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非遗大事记 | 温暖相伴热闹非凡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上海)

2021年是值得很多非遗人铭记的一年,2021年不仅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年,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回首2021,系列政策的出台为非遗人增添了传承、发展、弘扬的信心,众多活动的举办让非遗人拥有了更多、更大的展示机会与舞台……回首2021年,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这些时刻,无论它是鼓舞人心的,还是激情澎湃的,抑或是触动你我心间的。
12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取消乔月亮等5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公告》(简称《公告》)。《公告》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3号)第二十二条第四项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取消乔月亮、许冬瑾、江亮根、袁仁国、罗晓云等5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
12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发布了《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助力精准脱贫工作基础上,三部门将继续推动非遗工坊(原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10月29日,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启动,将聚焦本年度重要非遗传承实践,总结各地因地因事制宜、创造性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展现广大非遗人孜孜不倦的坚守和探索,以推动全社会对非遗保护事业的关注。预计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将于2022年1月初揭晓。
10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简称《方案》)。《方案》指出,2021年至2025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围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组织实施研修培训任务,培训学员不少于1万人次。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会同本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围绕本地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组织实施省级研修培训计划,全国省级研修培训计划培训学员总数不少于2万人次。
9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通知》,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445家单位入选。
8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座谈会,深入学习领会《意见》精神,抓好贯彻落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会议决定,要将学习贯彻《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8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7月28日至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研讨活动在河南洛阳举行。活动期间,来自沿黄九省(区)的嘉宾实地考察了洛阳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邑古城非遗园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项目,并就发挥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作用进行研讨。
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期间举办了“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相关活动、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此外,江苏、山东、甘肃、湖北、河北、浙江、吉林、北京、上海等省(区、市)在各省(区、市)范围内策划开展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
6月1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座谈会上,中央有关部门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就如何进一步贯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做好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了发言交流。
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系统部署了“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工作。《规划》明确了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6个方面主要任务,并通过8个专栏对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5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此次公布的新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不仅对进一步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月15日至5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政府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和旅游行业顶级专家、学者等300多位嘉宾,在丹寨万达小镇共议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大计。非遗周期间,中国十大非遗绝技秀的亮相为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非遗体验。
5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承办的“2021年非遗传播高级研修班”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国际手艺创意设计交流中心开班。来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带头人”计划、“文旅中国 百城百艺”等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非遗活动和传播项目相关负责人,以案例分享的形式与学员进行了交流研讨。此外,学员们还实地走访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深入了解地方非遗保护传承的做法和经验。
4月6日至4月10日,2021年大运河沿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通过专题教学、案例分享、现场教学、学员沙龙等形式,阐释非遗保护政策理论,解读传承人权利义务等精彩内容。此次研修班的举办不仅得到了广大非遗传承人的积极好评,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扩大视野、互学互鉴的平台。
3月3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与旅游融合协调委员会(简称“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该委员会的成立,不仅将通过探索标准化助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发挥专业化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智库力量,还将努力形成保护与利用协调、理论与实践互鉴的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多方实现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互惠合作。
1月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协办,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参与的“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正式启动上线。
为了迎接春节、元宵节的到来,“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在全国各个省(区市)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安徽开展了非遗云线上聚,“徽”家过大年;广东举办了“粤传粤精彩”系列活动;辽宁开展了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非遗展示展演系列活动;此外,在甘肃、湖南和上海、重庆等省市也都开展了相应精彩纷呈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