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子”

徽州古城非遗夜市活动

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推进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年初,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王青松委员提出关于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给出正式答复。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目前,我省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99,省级479项,市、县级5600余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9名,省级792名,市、县级7100余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所)87个,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30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列入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
答复显示,为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将加快编制《安徽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计划》。为做好推广普及,计划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公共文化场馆,以及“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等活动。
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
在完善资金保障方面,加大省级以上文化遗产资金转移支付力度,统筹中央、省级非遗保护资金,支持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展示,每年分别给予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每人20000元和7000元补助。
为强化队伍建设,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山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举办手工纸制造技艺、歙砚制作技艺、茶叶制作技艺等培训班。同时,实施“名师带徒”工程,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具备非遗项目传承技艺、长期从事传习活动的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与非遗爱好者结成教学对子,签订协议,培养非遗传承人。
推进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
在推动融合发展方面,计划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将适合旅游景区展示展演的花鼓灯、黄梅戏、大别山民歌等传统舞蹈、戏剧、杂技类非遗项目引入景区,非遗传承人驻点演出并现场传授技艺。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存,运用民俗类非遗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推出一批适合在旅游景区销售的非遗产品,提升景区品质。
同时,将对具有市场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扩大传承规模,建设非遗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在生产中加以保护。
此外,还将实施记录工程。运用数字化方式全面、系统地记录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进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