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冰薄月饼,悟传统文化
作者:徐凌怡
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亲人团聚,赏圆月,尝月饼。东坡先生曾言:“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无不道出了对月饼这一传统美食的喜爱。现如今,人们依然保留着中秋佳节吃月饼这一传统习俗,月饼渐渐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各式口味,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而在重庆市开州区,每逢中秋,人们更喜欢吃当地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冰薄月饼。为了更深入了解冰薄月饼制作技艺,深挖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重拾雅粹,为国弘文”实践队在重庆市开州区展开了与冰薄月饼相关项目的探究。
实践队员通过学习了解到,冰薄月饼属于中秋节特有的美食,发源于重庆市开州区临江镇,始于明朝末期,传说临江镇的天记糕点铺的周掌柜,避开官兵,为张献忠的义军特制出皮薄馅多、运送方便的冰薄月饼,后来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每年都会成为人们中秋节专用的美食。冰薄月饼也因此成是老川东地区的名特产品,流传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深受开州人民的喜爱。
图为开州冰薄月饼
现如今,开州冰薄月饼已经被列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开州周氏冰薄月饼第六代传承人的周远君女士也于2022年2月以“开州‘冰薄月饼’传统技艺”成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实践队员从传承人的介绍中了解到,冰薄月饼具有与众不同的纤薄外形,香气浓郁,酥软适当,甜而不腻,营养丰富,不含任何添加剂,保质期长等特点,是研究民间糖果糕点文化的代表性制品,此外,它包含的传统饮食文化元素及制作工艺,对发掘民间技艺,研究巴渝文化,促进文化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线上学习冰薄月饼发展历史以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冰薄月饼清香溢齿,甘而不腻的背后,不仅仅是慢火烘烤的原因,还有一代代人对手工制作技艺的延续。实践队员通过线上学习了解到,在开州现有生产冰薄月饼的十五家企业中,只有周远君的周氏冰薄企业始终保持全手工制作。
一块小小的月饼,制作起来其实大有讲究。对周远君来说,制作一块冰薄月饼,就如同精心雕刻一件艺术品一般。她总是亲力亲为,从选材制作馅料开始就下足了功夫。对于传统口味的冰薄月饼,馅料就是灵魂。月饼的口感好坏关键就在于馅料的好坏。“每年10月,就要开始腌制佛手和冬瓜条了。12月,我们就要开始找农民收桔子了,为的是准备第二年冰薄月饼需要用到的桔红。光是桔红就需要十几道加工工序。”周远君说。
实践队员从周远君女士的视频了解到,从备好材料,到制作完成一块正宗的冰薄月饼,一共要经过七道复杂的工序,十一道小工序:发面,拌料,和面,分料,分剂子 ,包饼,烤制……环环相扣,包含满满的实料与真心。周远君女士以包饼和烤制为例子介绍到,包好的月饼收口必须要紧实,因为它还要经过木板的挤压。汤圆状的月饼,在打板的作用下,瞬间变成饼状,这个空心的铁圈被称为圈口,工人们利用它控制月饼的大小和厚度。实践队员得知,从周远君爷爷那辈起,就是用同一把酥锤把月饼擀圆,如今传到孙子手中,这把上百岁的酥锤依然是件利器,月饼被擀成大小一样,厚薄一致的满月状,裹上芝麻外衣,再经过慢火烤制,直至月饼呈淡金黄色,散发着阵阵芝麻香,便可以出炉了。
图为冰薄月饼制作过程
正因为手工制作再加上工序复杂,周氏冰薄产量较低,但周远君一家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对此,周远君女士表示,机器制作出来的冰薄皮子厚馅料少,跟手工制作的无法比较,因此干脆放弃机器制作了,一如既往地坚持手工制作。即使如此,在始终坚持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冰薄月饼的同时,周氏冰薄也在不断发展改变。周远君女士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不仅将馅料进行了“降糖”处理,还新增了玫瑰、桂花等不同的口味,让冰薄月饼吃起来更健康,适应了更多人的口味,也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走出重庆,走向全国,也逐渐走向世界。
当谈到对于冰薄月饼制作技艺的传承,周远君女士说会渐渐让晚辈学习,将这门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我小孙子之前也做过冰薄月饼,有模有样的呢!这属于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手艺吧!”周远君女士说到。“守一方天地,传一项技艺。”周远君一家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习得并传授传统技艺;用自己永恒不变的信念,坚守着优秀传统文化。冰薄月饼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它无疑蕴含了众多文化传统因子,无一不体现着开州深厚的民俗文化。只有坚持继承并发展冰薄月饼中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守正创新,才能够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