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力促非遗融入生活惠益人民,非遗保护成果丰硕(最新数据)

丰富多彩的彝族特色文化

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8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140项。其中云南有22个项目入选,涉及23个申报地区或单位,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党的十九大以来,云南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国家、省、州(市)、县(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文化多样性最为典型的省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成果丰硕。自2007年我省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998处,总数由原来的5300处增加到14704处,增幅位居全国第五位;全省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019项,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101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154个村被国家民委纳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全省共调查登记可移动文物419895件套、784196单件,数量位居全国12位。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5个,其中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江并流、石林和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全省共有省级备案博物馆164家,其中国有文化文物系统109家,国有行业系统21家,非国有博物馆34家。在全国率先启动博物馆群建设计划,推进8种类型博物馆集群和6个片区博物馆群落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好成绩

非遗保护工作法律制度健全、名录体系完善、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文旅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现已健全国家、省、州(市)、县(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12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1项,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15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66项;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19人、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68人、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563人。迪庆、大理入选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企业列入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3个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不断提高非遗传承传播能力,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创立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等宣传传播品牌活动;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推出10条云南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保护成果惠益人民 助力乡村振兴

据介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云南22个项目、23个申报地区或单位覆盖全省11个州(市),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9个门类,在我国的10个非遗门类中,除传统医药外均有项目入选;涉及汉、彝、白、哈尼、傣、傈僳、佤、纳西、普米、基诺、德昂、独龙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有17个,占入选项目数量的74%。

本次我省入选项目中,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的项目得以丰富,独龙族、基诺族、普米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原各仅有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此次独龙族民歌、特懋克节、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非遗项目列入名录;1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都玛简收、独龙族民歌、阿数瑟、宣抚司礼仪乐舞、白族吹吹腔、佤族织锦技艺、银胎掐丝珐琅银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矻扎扎节、三多节、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阔时节、鼓舞(四筒鼓舞)共13个非遗项目以及一批服务民生、惠及百姓的非遗项目入选,体现了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成果惠益人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导向。至此,云南省共有12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涉及145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6月12日,云南省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暨“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系列活动正式启动,紧紧围绕“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这一主题,以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对我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进行集中展现。通过民族民间歌舞乐、传统戏剧曲艺展演,“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的共享利用,力促非遗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