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酿醋技术,促进文化传播
中国青年网淄博1月31日电(通讯员 孟诺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曲阜师范大学“古韵新风,文脉相承”实践队开展探寻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1月21日,实践队队员孟诺萱前往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大街,拜访“义盛永”字号第六代传承人李猛先生和毕研翠女士,参观学习了关于王村醋的历史、酿造过程以及现阶段的创新。
实践队员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到到:王村以谷物为原料,夏天酿醋、冬天酿酒,酸者为醋、甘者为酒,春分时节,酒糟入醋作为王村酿醋的传统特色工艺,造就了王村酒糟醋独特的醇香口感和风气。其酿造工艺,经过上千年兴衰,以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代代传承沿袭。李猛先生和毕研翠女士不忘初心,秉承老一辈留下的经营理念,坚持以品质为重,坚守“冬酒夏醋”的传统特色酿造工艺,使得“义盛永”这一老字号更添生机。实践队队员此次拜访,主要了解学习了王村醋的酿造原料、酿造过程、在酿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其在当下的创新之处等,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王村醋的魅力。
毕研翠女士介绍说,她家祖上就是干这一行的,受到家里的影响,她自幼就接触到了酿醋这门技术,从小就跟随长辈进行学习。当实践队队员问到她在学习酿醋技术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时,毕研翠女士提到是较大强度的体力,她说手工作坊酿醋是靠人工进行每一个步骤,每一步体力消耗都很大,需要充沛的体力作为支撑。
李猛先生向实践队队员详细讲解了王村醋的酿造过程,一共有四个步骤,分别是蒸、酵、陈、淋。“蒸”的原料十分重要,必须是山地红谷小米以糯高粱为主料,“酵”是小麦和豌豆混合制曲黄酒糟低温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发酵,“陈”即用黄泥拌入麦壳封缸密封陈放,“淋”指次年开缸入井水浸泡反复淋去杂质同时也淋出有益成分。李猛先生强调在酿醋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便是“酵”,发酵时的火候、温度十分重要,但同时也难以精确掌控,一有偏差,酿出醋的风味便相差千里。
图右为“义盛永”字号第六代传承人李猛先生,图左为实践队队员孟诺萱。实践队队员正向李猛先生了解制作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孟诺萱 供图
对于王村醋的创新发展问题,李猛先生表示近几年为了更好的宣传王村醋,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对王村醋进行了各种的形式与包装上的创新。在王村醋本身的基础上与当代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创新出了含醋饮品——冰糖醋梨。此外他们还将醋融入各种果饮中,研制了精密的配方,创新出很多既美观又可口的含醋独家饮品,并用古书中的文字为他们起了各式各样的名字。同时店里还有醋冰淇凌,将醋和冰淇凌融合在一起,确实有别样风味。李猛先生认为,在未来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熟知,其创新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他说依据时事创新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大程度地融入人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受众群体增加。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在于人,以人为本、薪火相传。
图为冰糖醋梨的外包装获淄博市首届文化创意版权设计大赛旅游主题创意类二等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孟诺萱 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其经过时间的磨砺与积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与努力,需要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经过此次实践,实践队队员学习了王村醋百年以来的制作过程,体会到了王村醋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实践过程中也认识了更多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了更丰富全面的了解。同时,实践队队员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在于人,以人为本、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注入青春活力,青年人应牢记嘱托、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