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品牌介绍 | 琉璃工房
琉璃工房是由中国台湾电影女演员杨惠姗和知名导演张毅于1987年在台湾创立的,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国琉璃文化。琉璃工房选择使用“脱蜡铸造法”(Pate-de-verre),这种技法在全世界琉璃艺术中独缺中国琉璃的情况下,填补了这一空白。
琉璃工房不仅是一个艺术工作室,更是一个文化品牌。它通过创作具有民族文化和历史情感的作品,述说着琉璃工房与民族文化、历史间的依存关系。琉璃工房的作品多次在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获得世界级重要博物馆的永久典藏,甚至有超过32位国家元首接受过琉璃工房的作品作为赠礼。
琉璃工房的创立背景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杨惠姗和张毅在电影《我的爱》中看到一件美丽的玻璃艺术品从空中慢慢掉落到地上,这种表现爱情的美丽和脆弱的方式激发了他们创立一个代表中国琉璃艺术的念头。他们选择了法国的脱蜡铸造法(Pate-de-verre),这种技法与中国的失蜡法有渊源,使得他们能够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3。
琉璃工房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亚洲和欧美等地设立了七十家艺廊,其作品还多次在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
琉璃是什么?
在一九八七年以前,所谓琉璃,是佛教七宝,琉璃瓦,约略像是中国古代玻璃的称呼,日本好像也有这样的说法,其它的,不知琉球群岛和琉璃有没有关系。一九八七年之后,琉璃工房出现,琉璃,雨后春笋出现;至近代,琉璃耳机、琉璃巧克力、琉璃化妆品、琉璃电冰箱……什么都和“琉璃”有关。那么,琉璃到底是什么?
琉璃工房,一九八七年创业,由七个来自电影的工作班底,对于今天所谓的“中国琉璃脱蜡铸造法”,也就是一般国际惯称的“Pate-de-verre”,在一无所知的零经验的情况下,从黑暗中摸索建立了今天整个华人世界“中国琉璃”的崭新局面。
然而,对于琉璃工房的企业思考核心,始终相信,不重视思想,不注入情感,技法和材质的价值,永远只能停留在技法和材质的层面。
因此,琉璃工房有意地把“水晶玻璃”的一般性名称,正式定义为“琉璃”的名称。沿用了中国汉代以来对玻璃的称呼,除了强调对思想、对情感的自我定义和期许,更强调了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琉璃工房相信:“玻璃是一种材质,琉璃,是一种思想,一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