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木版年画,传承非遗项目

作者:陈鑫茹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华夏儿女创造出绚丽的文化。为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魅力,更好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重拾雅粹,为国弘文”实践队开展探索非遗项目的活动。1月3日,实践队队员马壹翔前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木版年画博物馆,参观学习木版年画的相关历史知识,拜访了木版年画传承人、馆长徐秀贞女士,并参与制作了木版年画。

实践队员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到,东昌府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它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版年画作为传统美术,将年画与门神画融为一体,既有审美功能,又包含了驱邪祈福的心愿。它内容取材丰富广泛,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徐秀贞女士是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人,从事该项技艺已有三十余年。为了使木版年画更好地被传承,2014年,徐秀贞女士成立了木版年画博物馆,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年过古稀却不忘初心。实践队员此次参观博物馆,主要学习了木版年画的文化特点、选材、制作过程等,并参与了木版年画的制作。

图为博物馆内木版年画展览区

提到与木版年画的结缘,徐秀贞女士回忆起儿时的自己就经常被街上的年画吸引,参加工作后便开始搜集木版年画。2006年,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退休的徐秀贞就此踏上了传承之路。在寻访过程中,她萌生了自己学习刻版、印刷的想法。没有任何经验的徐秀贞凭借自己的坚韧刻苦,习得木版年画制作技艺,从此,身为一名老党员的她又多了一个身份——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人。

对木版年画满怀热情的徐秀贞女士,耐心向实践队员介绍了木版年画的相关知识。她提到,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的文化特征可以用“满、全”两个字概括。徐秀贞解释说,木版年画多采取中心式构图,画面从中心向上下左右铺开,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蕴含了工艺人对“圆满”的寄托。此外,实践队员在参观过程中认识到,木版年画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饱满完整,以头部为刻画重点,并突出面部,使人物特色鲜明,体现出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朴素节俭的精神文明。徐秀贞在肯定此点的同时又指出,手工艺人在色彩上多选择红、黄、绿等鲜亮的颜色,与过年的热闹气氛相呼应,也表达了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望。

  图为实践队员马壹翔正在向东昌府木版年画技艺传承人徐秀贞女士学习制作方法

徐秀贞女士还向实践队员展示了木版年画的原材料——梨木。她解释道,梨木的木质光滑细腻且不易变形,因此手工艺人多选取它为刻版木材。而木版年画的制作成本,最贵的就是木材,徐秀贞自费从冠县梨园高价购入梨木,然后请老艺人加工雕刻。实践队员了解到,卖年画并不会挣很多钱,徐秀贞很多时候甚至拿出自己的积蓄来支持她所热爱的这门艺术,将毕生献给非遗传承。

徐秀贞女士在为实践队员讲解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时说,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分为刻版和印刷两个步骤,且两步各自单独进行。刻版艺人先将木材在水中浸泡四到五个月,以防止年画在存放过程中产生裂纹,然后将画样粘在木板上进行雕刻。徐秀贞在讲解到此时格外强调,这一步骤极其考验手工艺人的功夫,既要保持画面平整,又要使线条流畅圆滑,她告诉实践队员,唯有沉心静气,方可成功。对于印刷,徐秀贞一边讲解一边向实践队员演示,印刷工匠会先将画纸固定在印刷画案上,把木版放在画纸左侧,用色刷在木版上涂刷相应颜料,然后将画纸覆于木版上。她特别指出,东昌府木版年画印刷技艺采取独特的“双拉”技术,即通过双手合理分工、灵活配合,同时印刷两幅年画,提高印刷效率,这也是其他年画派别所没有的技艺。

图为实践队员马壹翔参与木版年画制作

谈到木版年画的传承,徐秀贞女士说,制作木版年画需要极强的耐性,要在单调枯燥的过程中忍得住寂寞,因此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从事这门行业。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她自费成立木版年画博物馆,收集古代的制作工具和珍贵作品,同时为社会上喜爱木版年画的人群搭建平台,为他们提供材料、工具,让他们免费学习制作木版年画。在政策的扶持和徐秀贞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爱上木版年画,并逐渐了解学习这项传统工艺。徐秀贞认为,非遗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文明,蕴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文化主权的象征,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传承非遗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坚持与努力,更需要与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结合当代生活,赋予其观赏和文化的双重价值,让更多的人得以接受,从而更好的弘扬。

东昌府木版年画反映了聊城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对于研究聊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代青年应该承担起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