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泥沟青花布大染坊旧事

作者:李常平

明末清初时期,滕县南关有一处李家客栈,来往客商云集,生意非常火爆。某日下午,客栈来了两个客商,这两人面黄肌瘦,找到掌柜的商量道:“我们哥俩是来滕县卖蓝靛的,因为没有经验,做的蓝靛成色不好,一两也没卖出去,我们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饿的实在是走不动了,身上的钱也都花光了,您看能不能用我们的这一车蓝靛换一顿饭吃?不管什么饭,能吃饱就行!”

掌柜是个大善人,连忙道:“出门在外谁能不遇上难事?饭你们放心吃,蓝靛我就不要了。”

哥俩又道:“掌柜的,不瞒你说,我们这车蓝靛都是鸭子屎(质量最差的蓝靛俗称鸭子屎),推回家去也是白扔,就算是给你垫院子了吧!”

李掌柜心底盘算了一下,自己正想正想把院子东北角的小水坑垫平,便收下了这两筐蓝靛,哥俩把蓝靛放进水坑,吃完饭后便感恩戴德地走了。

又过了几天,客栈有位客人夜间突发疾病,生命垂危,李掌柜知道后忙请来大夫,此后煎汤熬药,对其关怀备至。经过十几天的医治调理,客人渐渐痊愈。这日病人心情大好,起身到院子散步,发现了光秃秃的大院子东北角的那一点青绿,他漫不经心地走过去,忽然闻到一股靛蓝的清香,便立刻来了精神,他急忙走到跟前察看,发现靛香味是从两个大筐包里散发出来的,客人抠破蒲包,沾了一点抹到手背上,却是茄皮好靛(质量最好的蓝靛称茄皮),连道可惜。于是他急忙找到掌柜,问明这蓝靛的来由。听完掌柜的话,客人笑道他是染匠,这些蓝靛并未到鸭子屎那个等级,只是买家欺负那哥俩没做过生意而故意说的,这些蓝靛虽好,但因灰重了些,只能算个中等,不过好在扔对了地方,蓝靛退去了火气,就成了好靛。

“我想用这些蓝靛给掌柜的开一间染坊,掌柜的意下如何?”

掌柜心想既有现成的蓝靛,便让他一试也无妨。于是抱拳相允,把墙东闲置的院子给了染匠,让其大展身手。染匠大喜过望,很快购置了染缸、布匹、石灰、蜂蜜,随后他试着起了一缸,只见那绿油油的染液滴滴嘟嘟,在太阳照耀下熠熠生辉,他又撕了一块白布放进了染缸,浸泡一会后,捞出来是翠绿的,这布经风吹氧化又变得瓦蓝——试染一举成功!

此后李家客栈两院合一,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染坊,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李掌柜有个远房亲戚姓王,偶有往来,也开染坊多年,生意一直不错。李记大染坊开业之日王掌柜也曾携礼前来祝贺,其后过往更密,王掌柜还经常介绍一些小客户来李记染布,虽然染匠多次提醒不能接待散客(每次只染一两件衣服的客户),但是李掌柜总是认为是亲戚好意介绍来的,不能推辞,都是热情接待,于是李掌柜结识了不少朋友。

后来,李掌柜孩子们渐渐长大,王掌柜又主动做媒,逐个给找了家室,皆是兄弟众多的大家族的女儿,李掌柜也非常满意,与王掌柜的关系更加密切。

李家儿子结婚时场面很大,光是一面之交、闯席的便有十几桌(鲁南习俗,婚丧嫁娶当天,不管是什么亲戚朋友,只要到场就必须收礼入席,不能推辞,叫作闯席)。此后李掌柜的人情往来越来越多,请帖不断,经常需要停业赴宴,有时自己家的人手不够,就要请别人代替,染坊生意也就慢慢冷落下来。

于是李掌柜和儿子们商量,这样下去,染坊经营早晚会被拖垮,他们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夜深人静时,李氏大染坊卖掉了家产,带着蓝草种子连夜离开了滕县。他们顺着官道朝东南走着,行至峄县东南三十里的姜家庄时,看到这里茅草遍地,人烟稀少,便决定在这里开荒种地,种植蓝草,打靛染布,不过几年染坊生意又红火了起来。

到了1900年,西方的化学靛蓝传入我国,因其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省时省力、颜色鲜艳,传统植物靛蓝印染行业被无情地碾压淘汰了,无利可图的旧式染坊纷纷关门歇业。只有少数人家在继续坚持种植蓝草,除却供自家染布使用,更多为的是保留这门传统技艺。李记大染坊的后人们虽然陆续转入其他行业,住处也由姜庄搬入东黄庄村,但是青花布印染技艺却在他们心中永远的扎下了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泥沟青花布印染技艺得以重见天日,2021年泥沟青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五批非遗项目。

马蓝

收割蓼蓝

滤靛

浸染

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