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版画,历久弥新

作者:马壹翔

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徐秀贞老人家在东昌府古楼里相识,并在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欣赏了许许多多年画作品,有的作品已经覆盖上了好几层岁月的痕迹,换发着幽光;有的作品则是灿烂绚丽,像是刚诞生不久。

图为笔者来到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

东昌府的木版年画艺术,好就好在雕刻艺人创造了用刀的造型语言,直线、弧线的刀迹都是成熟艺术的升华,是自然精神的流露。而徐秀贞老人家大半辈子一直奋斗在木版年画的第一线,辛苦收集、整理作品,丰富了东昌府木版年华的内容。

孔夫子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徐秀贞老人家的木板年画学习史更是感动人心,值得我们学习。她的出身并非木版年画这一技艺传承的门派。在二十岁之前,她对木版年画这一技艺丝毫不知,只因为她意识到伴随童年的那一份快乐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逝去,每当过节时,原来卖年画的小商小贩现在越来越少。她就油然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学习木版年画,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这一个想法,一行动就是大半辈子。如今她到了从心所欲的年纪,木版年画已经和她的血液融为一体,不枉初心,她也成为了木版年画的“代言人”。

 

图为笔者向徐秀贞老人家学习木版年画制作

中国民间木版画,最早发现时是在宋朝,当时流行的是独版年画,清初有的地方称“卫画”。反观现在东昌府遗留的下来的传统木版年画,仍有光彩夺目的魅力。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向往和期待。

图为正尝试制作年画

正因为它记录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观看时才容易被打动,艺术创作的宝贵财富正是来源于此。从这一方面看来,之所以从前木版年画流行,不仅仅是有些年画寓意着平安发财,还因为百姓们可以从画中看到自己对生活的期待。而现在,我们记录生活的方式越来越多,互联网、新媒体越来越普及,导致现在的木版年画只能满足观赏价值,慢慢消失在大众眼中。所以,今天的我们不妨多多发现,多多学习,加以创新,方可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这次采访交流,我还收获了许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早期徐秀贞老人家学习木版年画,因为没有工具,经济拮据,常常奔波于有工具的人家之中,人家中闲置的工具,她把它们当做珍宝,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学习。每到冬天,环境越来越恶劣,创作便更加困难,木板常常被冻坏,油墨容易被凝结......,但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成为了木版年画的传承人。

所以我们要向她老人家学习,学习那种艰苦奋斗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乐于奉献,保持乐观精神,不屈不挠的奋勇直前。“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如今木版年画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创新”,徐秀贞老人家表示“创新才是最终的出路,但这也是最难的”。创新就要与时俱进,创作时就要融入现代元素,木版年画才能更多地出现在大众眼前,今年山东卫视的宣传节目单采用木版年画进行绘制正是最好的实例。

创新思维的有与无,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创新思维的高与低,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天地”所以我们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未来,不受他人世俗的影响,不被固有思维的禁锢,不被新时代潮流所淹没,积极学习挑战新事物,保持好奇心,把自己人生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图为笔者和徐秀贞老人家讨论问题

经过此次交流采访,我不仅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看待问题、观察事物的视野也得到提高。我在此也希望呼吁大家“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