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2月13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斌介绍,北京丰厚的历史传统积淀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昆曲、太极拳等1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等1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曲剧等30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以来,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北京市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不断夯实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法律基础,完善非遗名录等制度建设。2021年,市政府公布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中央单位在内的52个非遗项目首次入选,比如国家博物馆的甲骨传拓、故宫博物院的传统木器制作与修复技艺等。同时,北京的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等18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数量名列全国前茅。

北京共有9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2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此,本市积极建立和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等制度建设,持续向非遗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保障传承人的基本传习活动,加强名家师承、青年传承、娃娃继承的传承机制建设,探索开展代表性传承人团体的认定制度,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完善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同时,积极实施非遗的分类保护,建立北京市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育北京传统工艺品牌。

为提升非遗保护和传承水平,本市发挥首都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委托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帮助培训全国和京津冀非遗传承人1140人;推动非遗保护与旅游双向赋能,组织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共同设计“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并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支持老字号培育非遗“北京礼物”品牌,鼓励北京珐琅厂、老舍茶馆等企业建设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等。

一系列举措推动全社会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本市鼓励和支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等活动;广泛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如举办大运河沿线8省市“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京津冀非遗联展”、“北京非遗 致敬百年”北京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宣传展示活动;抓住冬奥会契机推广北京非遗体验,推出冬奥会和长城主题的非遗旅游线路,为市民提供畅享冬奥和冬季休闲游的应季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