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舞(广东醒狮)
广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广东的非遗对内根源于中原文化,对外是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联系的文化纽带和情感纽带。在自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开放包容的特点,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发展力量。
最近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广东有中药炮制技艺(江门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等18项非遗上榜,新一批国家级“非遗名片”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涵盖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出广东非遗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
截至目前,广东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65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37人。
“十三五”期间,广东非遗保护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已于去年8月正式实施。《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已完成征求意见。《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评估指标(试行)》《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管理办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章程》等制定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广东还建设了有力的非遗保护保障体系。自2016年以来,广东省提高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补助标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3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十三五”以来,广东省级财政共拨付非遗保护经费约3亿元,传承人工作条件明显改善,大批代表性项目得以有效保护,传承活力大幅提高。
在传统工艺振兴方面,广东近年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新造物”年度优秀案例评比活动,联合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发动和吸引社会资源对入围案例进行后续孵化。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广东推出“首届非遗购物节”,开设“广东美好生活非遗馆”,刺激疫后文旅消费。
2020年也是广东非遗传播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非遗少年说”首届广东非遗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的举办,吸引到超过44000人次参与。
非遗与旅游融合正成为岭南大地的新热潮:去年8月,国内首条非遗街区在广州永庆坊开市,成为广州网红“打卡点”;“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入选首批“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线路名单;广东还启动开展“全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策划工作,推出首批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涵盖广州、潮州、汕头等8个地级市。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广东省和淘宝平台合作打造的“第二届广东非遗购物节”上线。日前数据显示,全国非遗购物节活动期间,阿里巴巴零售平台卖出非遗相关商品成交额超过40亿元,其中广东非遗商家卖出超过7亿元,成交额占全国17%,相比去年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
步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强基、提升、振兴、传播、双创、融合”六大行动计划,将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头戏”。
其中,非遗“强基”行动计划,指夯实广东省非遗保护的建章立制、档案管理、项目管理和传承人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非遗“提升”行动计划,指加快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运行进行常态化评估和动态管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则以工作站为抓手,探索传统工艺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传统工艺传承和再创造能力,推动传统工艺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要。
广东还将推出非遗“传播”行动计划,依托优秀非遗代表项目,积极开展非遗教学实践、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加强境内外非遗交流合作;推出非遗“融合”行动计划,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体工作思路,活化非遗资源,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非遗“双创”行动计划,推动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岭南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