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悠悠古琴,铸千年非遗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而各大高校作为教书育人、文化弘扬的重要阵地,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领头羊,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为响应国家号召,曲阜师范大学拾遗队分为三个队伍在暑假深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寻实践活动。2021年8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拾遗队的一支小分队前往山东德州乐陵西段的玉润金声工作室寻找百年前的非遗足迹。

图为工作室古琴展示 孙康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遗传承,至关重要。山东德州乐陵的古琴斫制是古时流传至今的一种制琴手艺,通过一步一步的手工制作来不断完善古琴的音色及音质。但现今古琴斫制却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由于古琴斫制需要手工一步步完成,所以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如此费时费力的技艺。”传承人田金发老师说道。

“世有嘉木,心自通灵……独立正直,巍巍德荣。”“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这是父亲对田金发的谆谆教诲,每一句都刻在了田金发老师的心里。慢慢田金发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为田金发老师古琴制作过程 孙康摄

古琴斫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情怀,通过前人制作出的古琴,研究古琴的历史故事与制作中的不足并加以修复,传承人通过一点一点地研究,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以便于更好的将斫制技艺发扬。除了古琴斫制,古琴的弹奏也是一种将古琴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传承人在艺术学校免费的进行教学培训,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也为古琴斫制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出路,逐渐地政府、文化部门关注到了古琴斫制的传承与发展,并对其进行了大力支持。但由于疫情等原因,教学培训受到了一些阻碍,现通过公众号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古琴斫制的历史与现状。

图为工作室古琴教学培训 孙康摄

现代社会日益繁华,机会越来越多,人们对职业的坚守却越来越弱。碰了壁就转行,遇到困难就放弃,这恰恰体现了当代部分年轻人的浮躁心态。我们缺乏的正是像田金发能否在"浮"中"沉"下来,历经岁月的考验却始终如一的态度。对个人而言,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不浮不躁方能取得成功;对国家而言,不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聚焦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方能拾得时代的遗珠,照亮美好的未来。

旧时辽远的钟声于今日之回响,他诉说着浮沉的历史。沧海干涸作桑田,白云幻化为苍狗,传承非遗文化的点点星火于茫茫历史中簇起火光,将时代的隔阂融化作从古到今的传承。非遗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韵味。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敬从心生。愿我们都能拣尽文化遗落的寒枝,歌尽非遗的灼灼桃花,让非遗之水长流,让非遗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莫让非遗做那无根的浮萍。

图为工作室古琴教学培训 孙康摄

通过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尘封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也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加深入和透彻地了解了中华文明。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作为先进文化的传递者,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和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如果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所学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让它得以弘扬与传承。希望同学们能主动担负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 阮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