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水情深,共促非遗传承

曲园学子青春下三乡--寿光拾遗小分队线下采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35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那么如何理解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一直是人民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建设文化强国这一重要目标,各大高校作为引领新思潮的先锋,是不可或缺的推动者与践行者。2021年7月26日,来自曲阜师范大学拾遗队的4名队员来到山东省寿光市,深入开展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对“建设文化强国,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的结晶,它较为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历程,主要包括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以及审美的价值,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强有力的物证。换句话来说,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事项都具有历史认识价值,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人类以启迪。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线下采访和线上问卷两种方式为主,对本地非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光民谣和怀师拳,展开较为详细的采访。

拾遗队的第一站拜访的是在民间流传最广,也是本地最为常见一类民间口头文学——寿光民谣。

图为拾遗队员郝金涛与郭云善老师交流 孙静坤摄

郭云善老师简介 孙静坤摄

寿光民谣是经口传心授,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包括歌谣和童谣,是任何教材不可替代的社会教科书,是寿光民间民族文化的瑰宝。对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互动性和传承性五个方面。人们把菜名、花名、鸟兽和一些传统的节日、礼仪、民俗等编成民谣童谣,然后通过举行集体活动,边唱边跳等形式,启迪人们的思维,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弘扬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2011年4月,寿光民谣被列入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郭云善老师创作书籍《弥水谣》 董阳凯摄

郭云善老师给队员们介绍并说唱了几段寿光民谣,并意味深长地说道:“在政府对非遗的大力支持下,非遗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郭云善老师经常去学校进行演讲,去社团进行说唱。郭老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自主创作了一批既符合当代新生活现状,又能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的一批新时代民谣作品。《党是阳光咱是花》就是郭云善老师在党的100岁诞辰之际献给党的礼物,该民谣表达出这位老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继续将寿光民谣传承下去。

同样将非遗视作生活组成重要部分的还有怀师拳技艺传承人张翠华女士。

怀师拳是一项传统的武术拳种,源于寿光少林派系,在寿光地区传承,以古朴无华、简单易学、老少皆宜为主要特点,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拳种于2020年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师拳中的“怀师”二字别有深意,据传承人张翠华老师讲述,“怀师”二字意为“回想自己当初学武的初心,怀念师傅,纪念武德,不忘老师的教诲。”

图为拾遗队员采访张翠花老师 孙静坤摄

怀师武校是经潍坊市体育局批准、公安局注册、教育局认可的较早的一所文武兼修的老牌武校。学校内四周绿树环绕,碧树成荫,近几年来又投资兴建了训练大厅,厅内一切训练设施一应俱全。武校内设有伙房、餐厅、浴池、教室、宿舍等,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的生活环境。该学校由一代拳师张胜元创立。张胜元师承清朝末年八位有名的老师习武十几年,后经过自己刻苦钻研和演练实践并结合八位师傅武术之精华,创立了集实用性、技击性很强的拳术,借以报答众师傅的教导之恩。

图为张翠花老师指导学生练拳 孙静坤摄

图为怀师武校部分奖项 张乐乐摄

图为怀师武校部分奖项 张乐乐摄

谈到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的话题时,两位老师都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其中最主要的是认为当前的教育压力使得孩子们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无法去接触和学习相关非遗技艺。所以应该减少孩子们的日常压力,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来接触、学习非遗文化。如今,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绝活濒临消亡。在以前,非遗传统技艺是一门糊口的手艺,传承人一般是从小开始接触技艺,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技艺。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把精力放在需要多年时间磨炼的一门技艺上。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社会存在的文化问题。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体现,一定程度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非遗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加强对非遗人的培养和保护,进行定期培训;增加非遗传承的经费,让非遗项目有资金支持,并对非遗人进行补贴;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去接触、了解非遗文化,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美丽;加大非遗传承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非遗传承意识;兼容并蓄,不断创新,促进非遗项目与时俱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认识历史的需要,同时也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指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稳定推力,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全民族总体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自豪感的重要抓手,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作者 董阳凯、郝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