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力度 促进传统文化全面复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作为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遵循“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结合本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长期从事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于做好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促进传统文化全面复兴提出一些建议。
建议做好做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研习所和博物馆的兴建运营工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打造良好的平台,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由于非遗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结合非遗的文化特点,国家应出台具体的方案,对于各层次、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习所、博物馆进行明确的界定,明确其建设地点和规模。包括明确建设国家级、地方级项目的博物馆、研习所的投资方式和投资额度及出资方式。属国家级非遗项目,由国家出资,属地方级非遗项目由地方出资。此外还需明确所兴建的博物馆、研习所的经营管理权限及经营周期。由非遗传承人进行经营管理,由各级政府给予支持督导,明确经营周期,达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还要切实从保护非遗传承人角度出发,对非遗传承人加大保护力度。因为非遗传承人既是平常的自然人,也是非遗项目的传承者、非遗项目的代言人。长期以来,我们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做得不足,使得他们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非遗传承人若没有技术职称,工资和养老保险不享受相关待遇;在教育部门,如果没有等级证书就得不到教育部门的认可,这些桎梏限制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于做好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尚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管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进行数据化管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大数据科学制订保护规划、落实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从实际出发,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推广规划和具体措施。把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国家发展规划相结合,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作用、传承更多人、普及更多人。
切实做好对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和政策扶持,加快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只有非遗能够创造好的经济效益,带来好的经济收入,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非遗、传承非遗。目前,非遗传承人普遍面临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低等状况,导致非遗面临失传的危险。同时,市面上出现的冒牌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遗的冲击很大。因此,国家各层面应从非遗面临的实际状况出发,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实做好对真正的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和政策扶持。
当前,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也遇到了缺乏专门人才和资金短缺等共同困难。因此强烈呼吁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对此加以高度重视,出台强制性的政策。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及各保护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望精神家园、传承文化基因,深入持久地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大环境。
(孙艳玲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
作者:孙艳玲
来源: 《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