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北京时间9月17日晚20点33分,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5届扩大会议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东南部,距普洱市区237公里,距澜沧县城70公里,是一处由古茶林、茶园、森林和传统村寨构成的不断演进的文化景观。
景迈山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遗产区包含了景迈山古茶园、古村落最为集中的区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面积177公里,涉及15个村落。
中国茶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源远流长,景迈山古茶林则因其“古”和“林”而独树一帜。相较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梯田式、农庄式台地茶园,景迈山古茶林不仅历史更为悠久,其传统的林下种植方式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方式也具有鲜明特色,是人类早期利用茶树的活态样本。
早在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景迈山的先民已经利用有限度的林下开垦,为茶树生长创造了理想的光照条件。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自有一套“活”的机制帮助人们不用农药和化肥而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比如蜘蛛治虫害、枯叶作化肥等。在当地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护佑下,这一智慧的种植技术传承至今。
“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人养茶”的景观格局,承载着“林茶共生、人地共荣”的千年悠远历史。
千百年来,景迈山上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世代与茶共同繁衍、共同发展,生动展现边疆各族群众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示范,也成为中国传统茶叶种植这一延续至今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杰出范例。
时至今日,这里没有太多现代化的商业气息,虽然也有游客的到访,但景迈山的村民们依然保持着村村种茶、家家采茶、户户制茶的生活状态。
“中国茶”列为人类非遗后迎来蓬勃发展
中国的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等茶文化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由我国直接或间接地传向全世界。古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茶叶跨越国界,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今,全国各地高度重视茶产业、茶文化的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去年年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有2000多种茶品通过各地制茶师的丰富实践传承下来,供人饮用与分享。由此形成的与茶相关的不同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茶列为人类非遗半年内,围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举办的盛会已有百场。
2023年5月,正逢“国际茶日”期间,文化和旅游部举办“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呈现近年来茶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成果和优秀实践案例,全国各地举办各类茶相关非遗宣传展示活动130余场,生动诠释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盛会影响还辐射海外。文化和旅游部联动国际组织、中国驻外使领馆、使团,在全球42个国家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通过实物、图片、影像、非遗展示、文艺表演等形式,吸引海外民众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茶的匠心坚守。
其中,广东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深度挖掘和开发茶文化资源方面拥有非凡潜力,借助重要发展契机,广东的茶文化资源正开启新篇章。
今年国际茶日期间,2023“广州大茶会”在广交会琶洲展馆举行,大会将品茶叹茶、岭南茶风展演秀、中式茶歇文化体验、亲子识茶比赛等串联一席,联动全城具代表性的特色茶馆、茶楼、茶空间,呈现了一场立足广州、放眼未来的高颜值国际茶会,吸引众多目光。
几乎同期时间,“茶和天下·粤韵雅集”中国广东非遗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也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
活动以茶为媒,充分展示中国茶文化,促进中国与新加坡的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精选广东省11项与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展示广东制茶、泡茶、品茶的悠久历史与广泛的社会实践,充分彰显中国人在茶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
在国内外百余场茶业盛会助力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的半年来,中国茶文化的知名度空前提升,全国齐心协力,共助中国茶“全球化”,进一步向世界彰显我国茶文化、茶技艺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