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百科网探访邹城刘一刀工作室
(非遗百科网咨询中心 马晓璇)11月26日上午,在非遗百科网张杰经理的带领下,非遗百科网团队探访了位于邹城的刘一刀工作室,观看了工作室主人刘军老师创作的核雕、绘画等艺术作品。
果核在大多数人眼中,仅仅是鲜果被品尝后的废弃物,但就是这么一枚小小的果核,到了雕刻师手中,就会焕发出各式新颖的光彩。刘军老师正是这“化腐朽为神奇”的行业的一员。
作为“70后”,刘军老师正是出生于 “孟子故里”邹城市。90年代时,他就曾随民间名师学习篆刻和雕钮艺术,并在八年时间内练就了舒展自如的娴熟刀法。2008年,凭着扎实的美术功底,他毅然走上了核雕之路。为了追求这种体微意精的“鬼工神技”,他先后多次辗转南北,奔赴潍坊、苏州、廊坊拜访名师,探讨技艺,在掌握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琢玉、刻石、竹木牙角根雕技法,南北兼蓄,博采众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传统的核雕艺术开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一点,从工作室中众多精致的核雕成品便可看出。
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对刘军老师进行了采访,更进一步得了解到了这位手艺人与核雕的故事。
刘老师提及,他从小时候便对核雕有所接触,毕业后选择从事美术工作,偶然间回忆起童年印象,才正式接触并自学核雕。 “我个人认为,选择事业还是要适合自己的兴趣。我做核雕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最主要的还是爱好。”刘军老师这样说。
由于记忆中的作品大都风格简单,为了让核雕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刘军老师在作品设计理念上有独特的理解。与其他人反复使用同一题材、复刻自己的做法不同,在刘军老师手中诞生的作品,每一件都是孤品。为了避免核雕落入“千人一面”“千物一貌”的同质化误区,他不断地尝试超越自己。他曾说:“我们勤劳的祖先借助于多种工艺美术形式,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寓意吉祥的图案,融合了劳动人民的欣赏习惯,反映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核雕创作中去,创造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品,创造人们喜爱的作品。
显然,对于自己所认同的的标准,刘军老师做到了,近年来,他带着他的作品参加过多次省内、国内的工艺美术类、非遗类展览活动,并多次获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算是大众对我作品及理念的认可,认可是创作最大的动力”,他这样说。
同时,刘军老师也谈到,非遗传承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经济前景”。如核雕等非遗手工艺,选材严格、工艺要求高、耗费时间长,这一系列因素导致手工艺成品的成本较高。选材严,故原料少,加之总有一定的废品率,成品数量实在有限。有稳定兴趣的人少,拜师又难,原来的核雕领域都是有着相对固定的艺术团体,外人很难进入原有的圈子……一系列困难加在一起,最终造就了核雕手艺人才的匮乏。刘军老师也是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人脉,到省内外各个核雕工艺中心去学习领会,才有了现在集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刘一刀”核雕。
这一切的成果,显然都是由创作过程中无边的寂寞生活出来的。“手艺人要耐得住寂寞”然而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何以谈论其他。术业有专攻,手艺人通常不善于销售,会销售的人做不好手工行业,这种矛盾现象势必会长期存在。个人生活物质水平难以提高,又何谈平心静气地去做传承、搞创作呢。因此,如同非遗百科网这样的相关信息平台,也是有着很大的存在必要的。
说到底,非遗传承与做实业、开公司所应有的情怀是绝不相同的。后者提倡的是敢于争先、做时代的弄潮儿,而前者则要求从业人在喧嚣的时代环境中安静下来,用手中的刻刀或笔,去回看整个民族来时的足迹,刻录下当今时代的记忆、对未来的展望,去提升自己的审美,获得人生价值。或许在漫长的技艺传承流程中,总会出现一系列的困难与障碍。但同时,也永远会有像刘军老师这样的人将对非遗手艺的传承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推动着这门手艺如同远洋的航船一般在变换的时空中平稳前行,维护着一个民族在工艺美术领域的集体记忆。在这里。我们衷心希望未来“刘一刀”工作室能推出更多精美绝伦的作品,希望核雕等非遗工艺能在邹城、在山东、在中国继续枝繁叶茂,并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东方匠人的高超技艺和文化理解,在浩荡的历史长河里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