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年营建往事
演讲人:晋宏逵 演讲地点:“光明讲坛”网络公号讲座 演讲时间:2020年12月
晋宏逵 1948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年毕业进入北京市文物局所属文物工作队,历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兼文物处处长等职,2002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负责古建筑的保护、维修管理工作。目前担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出版《清乾隆内府绘制京城全图》(主编)、《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参编)以及系列工具书《明代宫廷建筑大事史料长编》(主编)等。
故宫午门 黄重金摄/光明图片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城建筑的最后成果,是中国古代宫殿的集大成者。它以宫城的规划与功能安排为语言,系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典范。它用建筑空间艺术、装饰艺术与建筑技术,塑造了中国古代宫殿的特色,是中华民族建筑的杰作。今年是故宫营建600周年,600年前故宫是怎样营建起来的,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又将如何保存下去,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我归纳了五个方面,尝试粗线条地描述这些问题。
北京城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城市中轴线是现代人对城市一种布局形态的总结。明清北京城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过:“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这条中轴线诞生自元大都城的建设。历史上的北京地区就因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而成为适合人类居住发展的地区,从汉代起设置了幽州,唐代幽州成为北方重镇。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升格为南京,是辽国四个陪都之一,后来改称燕京。1151年,金海陵王扩建燕京为金代中都,中都城学习北宋汴京的都城规划,大城、皇城、宫城层层相套,力求使皇宫居中。还在中都的东北郊区建万宁宫,有琼华岛、湖泊和亭台楼阁,是水源丰富的离宫。1215年,在蒙古大军围困下,金中都举城请降。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后,以燕京为陪都。公元1262年修缮琼华岛,1266年开始围绕琼华岛建设新城,1272年命名新城为大都,原燕京就称为旧城。
元大都城也是3重城墙层层相套的布局。最外层称京城,是一个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开有11座城门:正南丽正门,东侧文明门,西侧顺承门;东城墙正中崇仁门,南侧齐化门,北侧光熙门;西城墙正中和义门,南侧平则门,北侧肃清门;北城墙东侧安贞门,西侧健德门。第二层称外周垣,也叫萧墙、红门阑马墙,位于京城南半部中间偏西,它的周长几乎与北宋汴梁皇城相同。正南门为灵星门,东、西、北墙各开若干红门,正北门叫厚载红门。灵星门与丽正门距离很近,仅隔一段千步廊,有文献记为七百步,也有学者推测实际比七百步还要短些。萧墙内靠东的一半建宫城和御园,紧邻宫城之西就是波光潋滟的太液池,池的中部有两座小岛,南岛叫圆坻,北岛是在琼华岛基础上改建的万寿山、后称万岁山。池西还建有隆福宫和兴圣宫两座宫城及苑囿。太液池专用玉泉山的水,从和义门南引进,引水渠叫金水河。和义门北还有另外一条水渠,引西郊诸泉水在城西北部汇成积水潭海子,然后向东再向南经萧墙东侧流出大都直到通州,这就是著名的通惠河。
元大都的宫城,也称大内,有一条明确的中轴线,大内的两组主要建筑大明殿和延春阁的主殿、柱廊和后殿都建在中轴线上,并且向南北延伸,向南,穿过崇天门(午门)、灵星门和丽正门;向北,穿过厚载红门、海子桥,到达中心阁。中轴线长度等于大都城南北长度的二分之一,即约3800米。对于大都中轴线,元代《析津志》记载,“世祖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定了中轴线南端。而北端记载有含混之处,一说中心阁,即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一说鼓楼,在中心阁之西。但是中轴线的长度是没有疑问的。
明初徐达占领元大都,随即废弃了大都城的北半部,向南五里另筑北城墙,开辟永定、德胜二门,取代安贞、健德二门,也废弃了东西城墙北段及光熙、肃清二门,把昔日都城改为北平府城。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升格为北京,过四年开始改造北平府城为北京城。改造工程的主要项目包括:1.改建宫城,从元大内的位置南移,正门为午门,在轴线上建造了前三殿、后两宫。轴线两侧对称布置文华殿、武英殿和东西六宫。在宫城北门外堆万岁山,这样元代中轴线得到延续,还增大了起伏的幅度,内容更加丰富。2.改建萧墙为皇城,东、南方向有所拓展,正门为大明门。另外的城门是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和北安门(清代改地安门),其南北门建在中轴线上。3.开挖了“下马闸海子”,即今天北京三海的南海。4.建设坛庙,在宫城前东建太庙、西建社稷坛,对皇城中轴线对称。在正阳门外之东建天地坛,西建山川、先农坛。5.扩展南城,即北京城南墙向南拓展800余米,加长了皇城正门到京城正门的距离。南墙正门仍旧称丽正门。这次改造延续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北端稍加延长至钟楼,南端延长了800米。
到明代中期,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之外的关厢地区经济发展繁荣,但是经常面临残存的北元军事侵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朝廷决心修建外城。本来的方案是包围京城四面,但是由于皇帝担心工期太长,施工困难较大,导致“枉作一番故事”,所以改为只建南面一面。当年工程完工,开辟7座城门,正门名永定门,正当正阳门南。在正阳门到永定门的大街东侧,改造了天坛外坛墙,使它与山川坛形成左右对称。这样北京城中轴线大大延长,总长增至7.8公里,故宫是中轴线的核心段落。
明代燕王府与故宫营建
明太祖在洪武二年(1369)任命赵耀作北平行省参政,“守护王府宫室”。赵参政呈报了北平宫室图,明太祖要他“依元旧皇城基改造王府”。洪武三年(1370)工部尚书提出了秦、晋、燕、楚以及靖江诸王府的选址方案,确定“燕用元旧内殿”。从明初到明中期,官方把宫城与皇城统称为皇城。旧皇城基就是指元大内为核心的部分皇城。最初建设的秦、晋、燕三国亲王府工期都延续了较长时间,其中有遭遇荒年不得已的因素,恐怕也有边建设、边建立制度的原因。燕王府从开工到宣布完工用了八年时间。《明太祖实录》较详细地记录了燕王府的制度。但是,朱元璋在他亲自制定的法规《明祖训》中专门提道:“凡诸王宫室,并依已定格式起盖,不许犯分。燕因元之旧有”。说明燕王府超越了“已定格式”,其他王府不得仿效。
燕王府逾制之处主要在于建筑的规模。明代弘治年间编订的《大明会典》中记录了王府制度,把它与燕王府的主要建筑的间数和王府建筑的总规模作一比较,我们发现,王城大门、门房之外,只有廊房18间;而燕王府门楼廊庑272间。王府应有前殿7间、穿堂5间、后殿7间,周围廊60间;而燕王府承运殿11间、圆殿9间、存心殿9间,周围两庑138间。王府应有前寝宫5间、穿堂7间、后寝宫5间,周围廊60间,而燕王府前中后三宫各9间,宫门两厢99间。宫殿间数是古代表达等级的方法之一,特别是11间的承运殿,是朝廷“正衙”的宽度。廊房多寡,说明了庭院的宽阔程度。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特别是明初,朱元璋以恢复汉族制度为己任,更不允许违反制度。对燕王府发生的逾制现象,只能用它沿袭并改造了元大内的建筑来解释。在整个元代宫城中,只有崇天门(午门)和大明殿达到了11间。燕王府承运殿应该就是元大明殿,因为洪武时期专为燕王建造11间的大殿,是不能想象的。
永乐皇帝改建北京宫殿,从永乐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1416年9月19日)命建西宫开始。在此之前,他来北京时一直驻跸旧宫,也就是燕王府,只是按照南京宫殿的名称改了殿名。现在需要把旧官“撤而新之”,工程期间北京不能没有“视朝之所”,所以需要另外再建一所宫殿。西宫的位置应该是在元代隆福宫的旧址,位于太液池西,故称西宫。西宫建设速度很快,1630间宫殿,8个月就完成了。皇帝再到北京就进驻西宫。1417年冬天,北京新宫殿在西宫的东南方开工。到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皇帝昭告天下,营建北京,今已告成。
元大内、燕王府、北京新宫殿与西宫的关系,大略如此。但是清初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初,燕邸因元故宫,即今之西苑,开朝门于前”。“太宗登极后,即故宫建奉天三殿,以备巡幸受朝。至十五年,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可一里许,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燕王府在西苑的说法,大约出自明代中晚期嘉靖朝大学士严嵩。孙先生因为这个观点的影响,把四者的因袭关系弄混淆了。我认为,永乐朝或者明代前期的文献中并没有燕王府建于西苑的说法,燕王府是从元大内到明清故宫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可信的。
艰苦卓绝的紫禁城和北京营建
北京营建工程经历了永乐和正统两个皇帝执政期间,中间的洪熙、宣德两个皇帝并无作为。工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筹备阶段,从永乐四年闰七月到十二年正月(1406年8月—1414年2月)。修整阶段,从永乐十二年正月到十四年八月(1414年2月—1416年9月)。建设宫殿坛庙的阶段,从永乐十四年八月到十八年十一月。继续完善阶段,从正统二年四月到正统八年秋天(1437年2月—1443年)。
永乐四年闰七月初五日,在朝堂大会上,“靖难之役”第一功臣丘福带领群臣,恳请皇帝“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会议上随即部署五件大事:派遣重臣采伐大木。命重臣督领烧造砖瓦。工部征发天下各行业工匠。由南京、河南、山东、陕西、山西、中都和直隶各卫中选取军工。由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和南直隶各州选取民工,明年五月到北京,每半年一更换。这次会议标志了北京营建工程的开始。
朝堂会议之后,动员了全国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始了筹备工作。首先是为北京正名,在军、政、警备(兵马指挥司)、税务等方面提升北京的地位,与南京相同。其次提高北京的物资运输能力,疏通元代通惠河,修治西湖景(即清昆明湖)堤岸和闸口,以及从文明门到通州各闸。疏浚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从北京到南京设置递运所数十处。这样提升水路“漕运”和陆路转运的能力,把营造所需的海量物资运到北京工地。直接的工程准备有采伐大木,派遣重臣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进行组织采伐督运。特别是大直径和长度的优质楠木,需要到人迹罕至的深山采伐,代价很高,“一木下山,常损数命”。下山的木材要结成木筏,通过运河到达北京,贮存到神木厂和大木厂。正统二年统计,齐化门外木厂积存大木还有38万根。关于烧造砖瓦,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估算,仅地面、墙垣和三台,用砖就达8000万块以上,重193吨。烧造的砖窑,主要有临清窑和苏州窑两大系统,分布在南北两京的直隶地区和山东、河南运河两岸,分别烧造城砖和金砖。黑瓦、琉璃瓦在北京黑窑厂和琉璃厂烧造。采运石材和烧造石灰也基本是在北京附近山区。台阶、御路、栏杆等所用汉白玉石开采自房山大石窝,巨大尺寸使得开采出塘与运输都十分艰难,流传很多故事。
整修阶段很短暂,都是由永乐皇帝亲自下令,暂停各地工匠的工役。但是有些工程是不可能暂歇的。如永乐十二年九月(1414年)开挖南海,延展太液池水面。还有筹备阶段一些地下基础设施工程应该已经开工。故宫博物院前辈专家单士元、于倬云等先生指出,故宫地下基础和排水设施极其完善,它们位于地面以下,要先于宫殿建设,而且短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还有开河堆山,元大都大内既没有护城河,城里也没有河流,大内正北也无山。于倬云先生推测是把开挖南海、护城河时的土方堆成山。这些工程可能也不会停歇。
从建设西宫,开始了营建宫殿、坛庙建筑的时期。其核心建筑时间,《明太祖实录》记载是“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朝鲜的李朝《太宗实录》记“永乐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起,立奉天殿(即清太和殿)、乾清宫”,与当时词臣歌颂这项工程的词赋相同。到永乐十八年皇帝宣布营建北京告成,总共3年5个月,“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此外还在皇城东南建了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也达8350间。工程速度十分惊人,这与中国古建筑实现标准化设计、装配式施工有直接关系。所有大木结构的构件都可以在其他地方加工,运到工地直接组装,节约了现场的工作时间。北京宫殿比南京“高敞”到什么程度呢?以午门为例。明代第一座带两观的午门建在凤阳,城台面阔132米,两翼前伸89.45米。南京午门现在仅存城台遗址,通阔87.29米,两翼被拆除无从比较。北京午门面阔127.13米,两翼长度115.43米,在平面尺度上超过南京很多。
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1421年5月9日)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了三大殿,次年闰十二月乾清宫又遭火灾。北京营建工程陷入停顿。到永乐皇帝曾孙正统皇帝即位的第一年(1436年),才决定修建北京九门城楼。这是大明立国以来首次全面整修元代旧城,建造起各城门和月城的城楼,城墙四角建角楼;疏浚城濠,改建城门木桥为石桥。然后又在元代土城的内外两个面包砌了城砖。正统五年二月初七日(1440年3月10日),调集工匠军工开始重建三殿和两宫,到1441年9月告成,工期17个月。正统七年四月十三日(1442年5月22日),开始按照南京模式,在大明门东,建宗人府、吏部、户部等文职衙署;在大明门西建五军都督府锦衣卫等武职衙署。大理寺等三法司也建到城西。次年秋天,又按照左庙右学的格局,重建了元代遗留的孔庙。终于完成了永乐时期确定的首都北京蓝图。
营建工程使用的资金、物资难以计数,全国工匠、军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这也是一次伟大的建筑活动,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次建造高峰,涌现了一批能工巧匠,一些军政官员也展现了高超的管理才干和爱惜民力的优秀品质,他们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宫的建筑艺术
中国古建筑群的基本布局单元是“院落”,从普通住宅到府邸官署直到皇宫,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建筑都是如此。功能复杂,需要更多建筑,就增加更多院落,而很少建高楼。所以中国的建筑艺术,一方面表现在建筑实体的构造和装饰上,一方面表现在院落与建筑室内形成的空间里。
明代初创时期皇宫的布局,虽然嘉靖时期作了一些改动,清代乾隆时期有些改建和添加,但是总的格局没有根本的改变。它可以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外围是防御体系,包括筒子河、守卫围房和城墙及其城楼、角楼。城内南部是外朝区域,占地轮廓成凸字形。中轴线上依次有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太和门东的协和门,到达外朝东路文华殿。太和门西的熙和门到西路武英殿。太和殿周围用庑房和大门组成院落,殿前两庑中部,东有体仁阁、西有弘义阁,四角立崇楼。外朝北部是内廷,占地成凹字形,用四条街分成东西并列的五个板块,分别是外东路的南三所、宁寿宫;东路的奉先殿、东六宫;中路的后三宫、御花园;西路的养心殿、西六宫;外西路的慈宁宫与花园、寿安宫和英华殿。另外,外朝和内廷的外围和城内零星地块,安排内阁、内官衙署和手工作坊等服务性用房。
指导宫殿空间组合的原则是一种文化传统,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作了记录,后代儒家奉为周礼经典,作了许多注释,集中在对门、廷、朝、寝、宫的名称、位置和功能的研究上。第一,关于门,宫城中轴线上建重重大门,“天子之门五”,从外到内,称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诸侯只有三门。第二,关于廷,也写作庭,即广场,位于门或宫、庙之前,是举行朝会的地方。第三,关于朝,有三种主题,分别在三个地方举行。外朝公示布告、断狱蔽讼、询问非常之事。治朝,也名正朝、内朝、常朝,以门为朝。燕朝,接见臣下、处理庶务、举办宴会、宗族嘉礼。在路门内举办。第四,关于寝,朝之后称寝,分前后两组,前为路寝,后为燕寝;王与王后各有寝。第五,宫,后、夫人之寝在王寝之北,天子六宫。这就是“五门三朝”“前朝后寝”制度的梗概。明清故宫的建筑格局与周礼高度吻合,而且朝、寝、宫三类建筑代表了3个等第,表现为3种性格:前三殿宽阔而雄厚,后三宫严谨而收敛,东西六宫亲切而深邃。
如今,在故宫博物院,观众得到的则是一种综合的体验:大家从天安门走进端门、午门和宏伟的建筑之中,在行进中感受建筑空间的转换所带来的新奇感和继续探索的愿望,想象以这些空间为舞台,发生过的古代复杂的仪式和生动故事。在红墙黄瓦、青绿彩画、台基栏杆组成的和谐大环境中,欣赏每个院落中有主有从的建筑布置,欣赏每座建筑细节的差别。
在故宫黄色琉璃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分辨这些大屋顶其实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和硬山,以及单檐、重檐等差别,它们的屋脊上装饰着形式、等级和数量都有讲究的正吻和小兽。这些用厚重的琉璃瓦、泥灰和椽子建成的屋顶,屋角却微微翘起,显出轻盈面貌。我们可以观赏屋檐下形状特异、凹凸有致的斗栱,这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形成明清古建筑檐下的装饰带,又标志了建筑的等级和性质。我们可以观察成排的大木柱之间安装的隔扇和槛窗,它们虽然只不过是门窗而已,但是玲珑剔透的窗格棂花也是造就中国建筑特色的因素。用青砖砌就或用汉白玉包砌的高大台基,庄重地衬托着建筑物,而自身也形成建筑体量和外观的一部分。它周围的汉白玉栏杆呈现着一种有节奏的美感,栏杆拍遍,感慨万千。遍布紫禁城的琉璃花门、影壁、精美的石雕,还有几乎每一座建筑都拥有的建筑彩画,这些丰富而节制的建筑艺术手段,营造了故宫建筑物的个性。
故宫建筑的延续
以木结构为骨架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同时也是它的弱点,因为木材容易遭受到水、火、病虫害等不良因素伤害。中国木结构古建筑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实物例证并不丰富,至今也没有发现早于唐代的建筑,千年以上的建筑全国也不超过13座,足见木结构建筑的保存实属不易。
在故宫作为皇宫的近500年里,岁修保养和及时的阶段性修缮是保存建筑的主要技术手段。岁修是管理制度,保养是对建筑最轻微的修缮。《大清会典》记载的岁修主要项目有:紫禁城墙除草,每年夏季三伏期间和十月要芟除杂草荆棘。紫禁城淘沟,即疏浚下水道和内金水河,长年累月从不中断,保护了地基基础的安全。“粘补活计”,即每年安排对紫禁城各建筑物的屋顶、彩画、门窗装修、台基等进行普查踏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但是岁修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古建筑很多隐蔽部位的毛病不能及时发现就会积累下来,一旦发现,就需要进行比较彻底的修缮,所以建筑的修缮往往呈现一定的阶段性。这个时期的维修是为了满足使用要求并保持皇宫的尊严。
20世纪初期,文物古迹保护的思想在中国萌芽。中国营造学社通过古建筑保护的实践,认识到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与传统的修缮已经产生了本质的区别,文物古迹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修缮工作必须保存古建筑原有的外观。同时营造学社还开始抢救记录传统工艺技术与做法,开始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营造学社的经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建筑保护工程的基本原则,在中国《文物保护法》中表述为“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为故宫博物院所遵循。1985年,我国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明清北京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保护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既然故宫在世界范围里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人类遗产价值,那么对故宫的保护,就要着眼于如何发掘和保存它的多方面的价值,所有的保护措施,都应该以保护这些价值为宗旨,保障它们的真实和完整。同时从保护人类多样性文化的角度,保护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它同时也是保护古建筑工作的保障。
2001年11月19日,国务院在故宫召开办公会议,决定对故宫进行“整体维修”。这次维修持续时间长,投资规模大,涉及范围广,被媒体称为“百年大修”。遵循保护世界遗产的思想,故宫博物院首先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合作,制订《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作为掌控全局的纲领性文件。制订规划的步骤:其一,全面调查故宫保护与展示工作现状。其二,评估故宫价值,准确定位故宫和故宫博物院两种身份。其三,分析评估调查结果。其四,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其五,提出本轮规划的保护目标与方针,规划保护措施。规划认定本轮整体维修,需要完成五大任务:第一,保护故宫布局,整治故宫内外环境。第二,保护故宫文物建筑。第三,系统改善和配置基础设施。第四,合理安排文物建筑的利用功能,形成相对集中的开放区,扩大开放面积,以合理开放促进保护。第五,提高展陈的品位,改善文物保存和展陈环境。
2002年10月武英殿开工仪式举行,大修工程开始,18年来完成下列工作:腾迁了占用武英殿、宝蕴楼、午门东雁翅楼、大高玄殿、稽查内务府衙门的单位和居民,占用故宫场地问题有了极大改善。修缮了午门、东华门、神武门、部分城墙;除中和殿、保和殿、文渊阁、箭亭以外的外朝全部建筑;内廷中路周庑与各侧门、钦安殿、毓庆宫、中正殿、长春宫、延庆殿、建福宫、宁寿宫花园、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康宫、英华殿。养心殿和景福宫修缮仍在进行中。维修后的建筑消除了隐患,基本全部开放,故宫古建筑保护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另外建设了内金水河西岸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室、武英殿南大库维修与复建。通过维修,文物展陈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开放面积快速扩大。大修前,故宫博物院开放院落占故宫全部院落的1/3,开放古建筑占全部建筑的1/4。到2015年的统计,开放区域占全院65%,以开放促进保护的对策十分成功。
保护故宫古建筑,是故宫博物院的历史责任,建院95年来,形成了成熟的机制。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适应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