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文明

作者:陈鑫茹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在千年传承中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伊玛堪则是赫哲族独有的曲艺类说唱艺术,是赫哲族民众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创造形成的。卢艳华女士是伊玛堪说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非遗文化,2月1日,曲阜师范大学“重拾雅粹,为国弘文”实践队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采访了伊玛堪传承人卢艳华女士。她热情耐心地向实践队员讲解了伊玛堪的相关知识,并现场演绎,让实践队员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赫哲族独有的说唱艺术。

图为实践队员共同聆听卢艳华女士讲解

实践队员首先邀请卢艳华女士简单介绍伊玛堪文化。卢艳华女士表示,要了解伊玛堪,就要先了解赫哲族。她为实践队员讲解到,赫哲族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古老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而伊玛堪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她讲到,无论是在艰苦的岁月里,还是在欢乐的喜庆节日,人们总是会在网滩上、篝火旁,倾听赫哲族的“美神”——伊玛堪歌手的演唱,随着剧情或快乐,或哭泣。

随后实践队员表示想了解伊玛堪的说唱内容。卢艳华女女士耐心解释,伊玛堪的说唱内容主要有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自由以及爱情等。她还补充道,伊玛堪说唱分为“大唱”和“小唱”。大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侧重表现各种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赫哲族人创世传说的长篇故事;小唱则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侧重表现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抒情性的短篇故事。

图为卢艳华女士向实践队员讲解伊玛堪说唱内容

当实践队员问及伊玛堪的说唱形式时,卢艳华女士为实践队员说明,伊玛堪说唱是“说”与“唱”相结合,无任何乐器伴奏,也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约束。实践队员又问及这两部分的具体表现,卢艳华女士耐心回答,“说”的部分既有客观叙述,也有动作的描摹;而“唱”的部分有一个人的独唱,也有表现两个人的对唱。

接下来实践队员询问伊玛堪的主要曲调。卢艳华女士继续讲解,伊玛堪主要有赫尼那调、赫里勒调、苏苏调、喜调、悲调、下江打鱼调六种曲调。她说,对于赫哲族人,说唱伊玛堪是常有的事,平常盖房、婚嫁、捕鱼,人们都会随时随地说唱。实践队员认为,说唱伊玛堪是赫哲族人独有的表达方式,他们在说唱中吐露自己的情感。卢艳华对此表示认同,同时补充,之前在村屯上说唱伊玛堪,大家都有底蕴,点谁的名字谁都能唱一段,并且各有各的调。

实践队员表示,想了解伊玛堪的艺术特色。卢艳华女士讲解到,伊玛堪中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森林草原气息,使用了植根于赫哲族人民口语,并经过世代加工的艺术语言,简洁明快、浑厚朴实、朗朗上口。她还提及,伊玛堪充分反映了世代居住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古代生活的某些横断面,对于研究中国北方通古斯语系各民族的源流宗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实践队员认为,伊玛堪是赫哲族古代先民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也是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对于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卢艳华女士十分认可这一观点,并且补充道,伊玛堪不仅是一种娱乐审美的艺术方式,更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为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社会学科都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研究方向。

在实践队员的期待中,卢艳华女士为大家演绎了一段伊玛堪说唱。她以丰富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充沛的情感,表现了森林中姐弟二人的对话。在她的演唱过程中,实践队员仿佛置身静谧森林,安静聆听主角交谈,深刻体会到了伊玛堪的魅力所在。卢艳华女士的深情呼唤,拉近了表演者与听众彼此之间心的距离,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

图为卢艳华女士向实践队员演绎伊玛堪

在最后,卢艳华女士和实践队员共同探讨了伊玛堪说唱文明的保护措施。她提到,赫哲族伊玛堪曾经濒临消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很多非赫哲族人也都积极投入到伊玛堪的保护传承工作中。2006年,赫哲族伊玛堪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队员表明,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青年人更应主动承担这一责任,了解非遗文化,在与时代的结合中传承弘扬中华灿烂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