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不牧歌:心灵安所亟需志趣支撑

作者:高诚誉

田园的清晨是那样的美好。

宛转的几声鸟啼唤开朝阳的薄纱,朦胧着水雾的泥土吐露夜晚尚未散完的芬芳;田野间含苞待放的花蕊裹着甜蜜的梦境,在缕缕阳光的滋润下眯着盹,惹得一旁的草儿传来嬉笑,悄悄早起迎着晨光自在地喝着露珠的甘酿;倏尔一阵清风拂过,草儿便愉快地乘着清风俯仰摇晃,与树叶共赴演奏名为“丰收”的交响曲,片片绿意音符交替飞扬掠过田野,掀起层层金黄的浪花,扬起瓜熟果香,肆意挥洒自由的生机,将美好的一天就此拉开帷幕。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草、松土、播种、间苗、浇水,田园的生活永远是忙碌而又充实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得皆所愿,一分辛苦一分收获,这份满足感,轻易溶解了隐藏在城市霓虹繁华之下的虚无幻灭,拥有一份名为自然纯净的宁静。纵横广袤的田园间,心境随着清风飞扬,伴着花香诗意澎湃,远离一份人情的纷扰,摆脱万分工作的繁忙,肆意奔跑跳跃在沃土环抱的温度之上,纵情张开想象的翅膀,尽兴畅游柏拉图铸就的理想国,酿造独属于农人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此这般,从古由今。

田园牧歌的生活永远是长存于都市人心中的白月光,是长久不灭于梦乡深处的皈依之所,令无数人心向往之。因而,有无数青年人在背井离乡之后回归故里,又有无数青年人从城市出落后归隐山林,去追逐一份自在地、远离尘嚣的美梦,试图用都市的媒体视野,开辟别样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人人以为掌握了流量密码和必要的装备、技能后,大量怀揣着田园梦想的青年回归乡土、隐入山野,开启了他们朝寻花露暮看夕阳的自媒体人生活。经过了离开熟悉的城市—-找寻心安之所—-为之勾画蓝图—为自己的牧歌田园付出大量的资金及劳作—短暂的安宁静怡后,真正步入田园的生活,能唱响一篇绝伦的牧歌吗?这个答案,似乎并不如意。

没有外卖,没有制好的奶茶,没有城市舒服的房屋,没有现代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在田园梦想青年的规划里似乎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然而真正问题出现了:人还在、梦也有,钱却没了——原来梦想的自媒体收入并没有带来稳定的生活来源,同时没有农人生活耕作的技能更是让生活雪上加霜……种种问题困扰着初入田园的人们,渐渐发觉这种如诗般的生活实则并不轻松,一切也并不像社交平台所展示的那么美好。曾几何时的归去来兮,变成了如今的归去复回,这样的田园生活,处处充斥着新的挑战。

那么,现代青年人想要实现田园牧歌的梦想是否注定难圆?

泰山文化旅游研究院民宿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杰给出了这样的一句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这个物流高度发达,网络无处不在,平台大打出手的年代,好像一切技术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而真正要解决的主要是两个主要问题:一、离开了城市的繁忙与喧嚣,如何让自己享受安宁,并愉悦度过每天大把的时间;二、这些梦想扎根乡野的青年人必须有一份持续稳定的收益,以支撑必要的生活开支和实现自己的田园梦想。因而,想要更好的实现田园梦想,青年必须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较高的生活情趣来面对逐渐荒芜的乡野,而除了吃播、劳动,是不是有一份情怀的才艺也是很好的自媒体素材呢?”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是陆游寄情言志的不二法门;“千骑插花秋色暮,归去,翠娥扶入醉时肩”,这是黄庭坚疏解贬黜之苦的乐观心境;“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这是刘长卿寻觅知音的怅然慨叹……古往今来,人生不顺意十有八九,有太多的苦闷亟需纾解,而拥有一份兴趣,培养一份情趣,是生活可遇不可求的调味剂,是心灵得以充盈寄托的钥匙,同时也成为了博得“田园”与“生活”这杆天枰平衡的秘诀。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其实世间万物,飘若尘烟,往来不定,而世间长存不变的,唯有一份情趣温存。中国非遗传承大数据中心联合泰安文化旅游研究院委托开发的陶艺、茶艺、古琴、古筝、琵琶、葫芦雕刻、书法国学、篆刻等诸多才艺主播课程,成为了支撑这些梦想的不二选择。亭台小楼,文人书画,寄情之所。在以上项目的实训基地,既可以浸润一份国学传统文化的熏陶,将古人流传的智慧内化成为丰盈人们内心志趣的良药,又终圆人们于尘嚣之中得宁静淡泊的田园牧歌之梦,更能让人们在这里舒缓顾虑忧愁,沉浸于生生不息的文化旷野中,得以安所。

了解相关课程请咨询:邮箱:20954459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