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十年躬耕有初成 继续奋斗谱新篇

11月11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非遗保护中心”)成立10周年。省非遗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尹家玉表示,十年来,省非遗保护中心在省委、省政府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组织实施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未来,省非遗保护中心将不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心,牢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继续奋斗,积极作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谱写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十年躬耕 云南非遗保护“生根发芽”
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15个特有少数民族。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艰巨繁重,设立专门的研究保护机构十分必要。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阮坤瑾 摄)
尹家玉回顾省非遗保护中心的发展历程时说,在没有成立省非遗保护中心前,云南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就一直在进行。2000年,《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地方法规。从2003年到2005年,云南作为首批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综合试点省份,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普查。2011年11月,省非遗保护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云南非遗从此有了专门的省级研究保护工作机构。
2013年,在认真总结、分析云南非遗保护工作经验,紧密结合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实际的基础上,云南又重新制定、颁布实施《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同时,全省各州市也陆续出台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规定,为依法开展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阮坤瑾 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持续保护的基础上,云南随即按程序分批分类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评审和认定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州市、县(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一个晦涩概念变成社会热词,非遗这株生命之树在云南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十年成长 云南非遗保护“枝繁叶茂”
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5月,云南有10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41项省级非遗项目,3015项州市级非遗项目,7766项县(市、区)级非遗项目;傣族剪纸、藏族史诗《格萨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125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419名省级非遗传承人,3568名州市级非遗传承人,12563名县(市、区)级非遗传承人;4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企业列入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布设立了28个“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启动了12个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全省各州(市)、县级共建成60个非遗博物馆,1021个传习馆所(点、室)。
尹家玉告诉记者,建立保护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是云南的首创之举。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8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被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保护区实行原生地保护,以文化持有者(即村民)的自觉保护为主体,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并吸收现代文明,重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中,2010年和2011年,迪庆州和大理州被原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田野调查培训 吴昭红 摄)
此外,云南还通过拍照、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进行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档案及数据库建设。2011年至今,已完成梅葛、阿细先基、拉祜族芦笙舞、彝族烟盒舞、傈僳族刀杆节、白族扎染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源的全面数字化记录保存。开展了13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6名国家级、省级、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组织开展了54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形成了传承人综述、传承、教学、实践等内容的文本、图片和音视频数据资料,建立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字、图片、音像档案数据库。
十年来,云南各级非遗研究保护机构走村入寨、跋山涉水开展田野调查,举办非遗保护培训班指导非遗项目申报和非遗数据库建设,促使云南非遗这株生命之树不断成长,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十年蓄力 云南非遗保护“开花结果”
“活形态的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要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云南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尹家玉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和传承人搭建宣传展示平台,要让全社会都能了解并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阮坤瑾 摄)
十年蓄力,云南非遗保护早已“开花结果”。据了解,云南已举办了16期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10届昆明官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持续推进非遗“五进”活动;参与“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全国非遗曲艺周”“中国原生民歌节”等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云南非遗在全国参展涉及的省份比例已达80%,充分宣传展示了云南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云南从1997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性的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迄今已举办11届,积累各民族歌舞乐节目691个;从201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全省性的民族赛装文化节。如今,民族赛装文化节已成为云南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从2018年开始,云南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性的传统戏剧曲艺汇演。迄今已举办2届,积累各民族传统戏剧曲艺剧(节)目69个。

(民族赛装文化节  阮坤瑾 摄)
这些活动的开展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开辟了新路,对推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鼓励了传承群体将非遗作品融入现代生活,对助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带动云南文化产业繁荣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尹家玉表示,省非遗保护中心是云南非遗保护事业的践行者、见证者。未来,省非遗保护中心将继续组织开展好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民族赛装文化节、全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等品牌活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开展“非遗公开课”“非遗购物节”“非遗+旅游”“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让云南非遗保护“花开不断”“硕果累累”,谱写云南非遗保护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