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暑假行:体悟非遗情怀,传承文化风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目标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重要步骤。基于此,曲阜师范大学“聆听非遗情,感悟传承韵”实践团于7月份开始,在山东东营市、山东省夏津县、山东省临沂市等地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实践采访调研活动。

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密切些。其一是在数量上的优势,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了“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以来,我国的非遗在数量上得到了肉眼可见的增长。再者是在其保护与传承上的特殊性,由于非遗传承上“世代相传,行为语言传承”较为特殊的传播方式,也决定了非遗的存在方式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与社会环境较好的嵌合,并将文化潜移默化的渗入人们的人文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更多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1.相伴吕剧一生,走入大众生活

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响应新时代号召,领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曲阜师范大学“聆听非遗情,感悟传承韵”社会实践队伍开展了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活动。本年7月26日,山东省东营市分队的两名队员刁子桐、郭文慧来到大杜村拜访了吕剧传承人——杜瑞杰老先生。

吕剧,又称为扬琴、琴戏,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是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来,蕴含着浓厚的山东风格。走近大杜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彩色壁画,写有“吕剧故里”的字样,并画有身着吕剧演出服的彩色卡通人物,展示着吕剧的魅力。杜瑞杰,1950年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大杜村的一个吕剧世家,是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曾外孙。作为吕剧的第五代传人,杜老先生8岁开始学习吕剧,16岁便登台演出,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如今71岁的他仍坚持传唱吕剧,参与演出。

图为“吕剧故里”大杜村口的彩色宣传壁画 郭文慧 摄

实践队队员杜老先生口中了解到,吕剧归根是群众的艺术,根本在于人们生活中。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想要发展下去,必须从群众生活中吸取精华,在保留“老本儿”的同时,不断创新。这几年,应国家要求,每年春节的村晚,吕剧都要展示五个新的剧本,杜老先生带领剧团先后创作了200多部新编吕剧,用土生土长的语言,讲述着发生在百姓身上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故事,澎湃着吕剧新活力。

杜瑞杰老先生队员展示了一把他亲手制作的大提琴。除了这把琴,杜老先生还自创了七音箱,精简了吕剧演出所需的成本。杜老先生不仅是传承者,更是创造者,他为吕剧的发展、传承不懈奋斗着,用自己的余生诠释自己对吕剧的理解。

图为队员试穿吕剧表演服饰 郭文慧 摄
图为杜瑞杰向实践队介绍并展示如何演奏(左)和在一旁聆听的他的妻子(右) 郭文慧 摄

队员了解到,如今吕剧的发展环境已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随着政策的改变和网络的发展,吕剧越来越受人关注,其发展传承也有了一定保障。作为人大代表的他,早年向国家提出了建议,期望改变吕剧少人重视少人传的局面。如今,国家每年向他们拨款六千余元,并支持他们进行活动,增加演出频率,让吕剧更好地为人所知,走入大众生活。除了自己带领的徒弟外,他还创办了吕剧教学班,此外,他还根据时代发展的方向,利用互联网进行吕剧的文化传承工作。不过他也说到,吕剧还是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年轻的一辈几乎没有会唱的,而老一辈只会唱老调。对此,他还向京剧进行学习,让吕剧走入了中小学课堂。

这样的一项民间艺术瑰宝,更多的是为百姓生活增添乐趣、陶冶情操。但吕剧只是走在人民生活中,而少有人作为专业去学习。杜老先生表示,他希望吕剧未来可以设立专门的学习院校,成为一种专业、职业去发展,并且国家和社会也应该给予其更多的支持,让吕剧艺人有更广的生存空间。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后与杜瑞杰先生的合影 郭文慧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百姓间生根发芽,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魅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这次拜访,实践队员深刻地体验到了吕剧的魅力,也意识到了非遗在传承中面临的困境。保护非遗是时代的要求,这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如杜瑞杰老人这般的匠人传承,更需要大众的重视和支持。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保护、传承、创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愿携手并肩,共创其繁荣。

2.一举一式现功底,几十载传承源热爱

为进一步了解当下非遗传承现状,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文化传承宣传志愿活动,7月30日,队员纪庆杉等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实地采访糖画制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采访队员到达传承人胡老师家中。简朴而素净的平房小院,室内室外桌上桌下随处可见的手工制作,雨过天晴后晾晒在阳光下的清香衣服,院内几盆蓬勃盎然的花草。随处可见,这处民居的主人由心至外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认真。

图为队伍成员在非遗传承人胡老师的家 纪庆杉 摄
图为队伍成员在非遗传承人胡老师的家 纪庆杉 摄

在采访过程中,胡老师向采访队员们展示了糖画的制作过程:首先把糖稀加热融化,直至橙红色的糖稀表面不断浮现绵密的亮黄色的小泡时便意味着火候到了,用长柄的金属勺顺势搅拌盈上满满一勺,然后便是胡老师大展身手的时候了。“由尾至头,由右至左”,这是胡老师告诉队员们的秘密决窍,看似简单的八字口诀,其中却是一位民间艺术传承人几十年的熟能生巧所得出的经验结晶。眼见着胡老师一边与队员们谈笑风生,一幅幅的图案便随他那看似随性而无章法的手与勺,轻盈而流畅的在铝板上点染出来。传承人胡老师指出,画糖画与普通的纸上作画不同,每一幅糖画都没有底稿,所有的构图与线条配合在未落笔时就已在作画人的脑中有了数,这就要求糖画制作者在笔顺先后的设计和笔势的控制两方面做到熟练至信手拈来的程度。

图为胡老师在展示糖画制作过程 纪庆杉 摄
图为胡老师在展示糖画制作过程 纪庆杉 摄

在询问至糖画的传承方面的问题时,队员从胡老师那里了解到,现阶段有传承和学习意向的年轻一代确实是有,但数量上不容乐观,且前来学习和请教的年轻人大多缺少了对糖画这一民间艺术创作的热爱、兴趣,更多的都是以改善经济生活、满足经济方面需求为学习和传承目的。对此,胡老师认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喜好与热爱是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如果目的不纯、掺有太多杂质,则是很难学好学精的。而这也是对一个好的非遗继承者的基本要求,真诚热爱并积极的为独属与自己所生活的这一方水土的文化艺术结晶认真的传承下去、发扬下去,为先辈们守住一份文化积淀,为后辈们留住一份深入浅出的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其本质其实是对与“文化”的传承。“文化”二字,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刻而厚重的历史与人文的结晶积淀。它承载了每一方土地上生活着的世代人们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

对于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和共同努力,为丧失原有生长环境的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的重新适应寻找合适出路,为民族珍贵的文明宝藏、文化宝藏共尽守护之责。

3.走进马蹄吹腔,感悟非遗灵韵

8月1日,队员郭佳音对山东省夏津县马堤吹腔剧团进行了采访。此次采访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是观看马堤吹腔剧团演出传统吹腔戏《挂龙灯》曲目,第二次为实践队参观马堤剧团广场,观看剧团演员练唱。

挂龙灯,斩黄袍,体味非遗声韵

首次采访的是马堤吹腔第八代传承人王玉坤团长组织。王团长得知实践队通讯员要来现场采访,特地在山东省夏津福来登大酒店进行表演,表演内容为马堤吹腔经典曲目《挂龙灯》。马堤吹腔作为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其蕴含的宝贵价值在新时代中国的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非遗传承就是存于历史长河下的沧海遗珠,透过它可以看到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血液搏动。

开场后,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挂龙灯伊始,锣、镲、手锣、鼓声声声入耳,紧接着,鼓点越来越密,后骤然一停,笛子、笙、二胡、低胡加入其中。一时间,一方天地好像就剩下这一种声音。

这样的戏曲效果得益于马堤吹腔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性,王老师在讲述时言语中充斥着自豪之情。据他所说,马堤吹腔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前身更是具有近500年历史的河南柳子戏。传说康熙运河下江南时曾歇身于马堤的回龙寺。寺庙在长久存在后。往往会衍生出另外一种集会形式——庙会。下江南的康熙帝看到他大清盛况,笙笛唢呐齐全、小曲唱调清婉,当即赐名“马堤吹腔”。

图为马堤吹腔剧团在山东省夏津福来登大酒店演出传统吹腔戏挂龙灯 郭佳音 摄

百年光阴流转,回龙寺最终破败不堪,成为断壁残垣,只能通过夏津县志的描述和流转的传说中窥见它的一角。然而它所承载的马堤吹腔却突破了物质形态的限制,依托着中华民族特质中人的关键作用,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流传至今。和其他得以传承下来的非遗文化一样,它们经过历史长河的淬炼,在薪火相传中窥见古人的匠人匠心,看见今人为传承付诸的心血,望见后人延续这份超越时间的厚重。

接下来,戏曲演员们一一出场。道士王禅出场交代危机感,郑子明一家三人备赴宫宴,到赵匡胤醉酒误斩赵子明,再到苗光义、高怀德等忠臣交涉,最后赵匡胤午门平反赵子明,剧情紧凑又明了,动作设计大胆,大开大合却又处处存有章法。

厚重的油墨脸谱遮掩了戏剧演员们真正的年龄,委婉绵长的唱腔透出的那种精气神甚至让实践队通讯员忘记了戏中最年轻的演员也都50多岁了。非遗传承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忆发展,看现状,探寻非遗传承

第二次采访,王老师邀请实践队去了剧团广场,参观一下他们日常举行活动的场所。实践队到达剧团广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由于天气炎热和防汛工作的进行,剧团的成员依旧是没有到齐。根据采访,通讯员了解到剧团规模现在已经发展到了36人,常驻的成员就已经达到了20多人。

现如今,和其他的非遗一样,马堤剧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年轻人学习的很少,传承后继乏人。马堤剧团发展至今,且能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离不开各方各界的努力和支持。从中,可以探寻出非遗传承发展的共性。

走进剧场,青砖伴瓦漆,戏台红底金字木匾额让通讯员驻足良久,剧团成员们在台上演奏和练习的声音回响在整个广场上。

图为马堤吹腔剧团在剧团广场练唱 郭佳音 摄

剧院广场是村民委员会里专门为戏剧团留出的办公场所,让马堤戏剧团有了自己的家,不用再搭建土台子流动唱戏。此次,通讯员也采访到了村支书侯庆全老师,他在采访中对马堤吹腔的支持和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据侯老师介绍说,申遗后当地文化局也相当重视,不向外开放的将军台也只有马堤吹腔演出时才允许借用,山东省文化局也为剧团的服装设备提供了资金支持,为马堤吹腔业余剧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传承分为传播和继承两个方面。对于传播而言,马堤吹腔现阶段主采用的是电视台采访和将视频简单上传到互联网上。王老师自己则通过自媒体短视频的方式辅助传播宣传,他还透露出后续出书的打算。对于继承而言,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迷人的色彩。顺应习总书记的号召,马堤剧团积极和各所学校联系,组织下乡演出,培养孩子们对吹腔戏的兴趣爱好;同时,着手培养传承候选人,与德州学院建立联动合作关系,做好人才对接工作。

听着台上咿咿哎嗨、婉转动听的练唱声,附近听到声音的村民竟然顶着烈日,在台下叫起好来。真正优秀的非遗文化,无论何时都不会缺乏观众和欣赏者。当下传承者们应当做的,就是让非遗文化在时间的淬炼中变得更加耀眼。

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台阶和砝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的时候,必须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社会和谐平稳安定。而综合国力就包括文化软实力。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中国。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国家和民族,必然有其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很重要的就在于创造了熠熠生辉、光耀世界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而非遗,正是这文化长河中最波涛的浪花。

实践队名称:聆听非遗情,感悟传承韵

实践队队员:申伟钰 李晓菲 刁子桐 冯义佳 郭佳音 郭文慧 纪庆杉 刘馨璐 马一冉 吴楠 张梦瑶

作者:刁子桐 纪庆杉 郭佳音 李晓菲